翰林图画院意思解释

翰林图画院(Hanlin Painting Academy),中国宋代宫廷绘画机构。其名称诸史籍记载不一,有的称为翰林图画局,与当时的书艺局、天文局、医官局并列,总属于翰林院,由内侍省管理。绘画史籍中一般简称画院。

宫廷中设置画工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可以远溯至先秦,后历经两汉魏晋隋唐等朝,但并无专门安置画家的机构。随着美术的发展和皇室、贵族对绘画的大量需求,五代时的西蜀和南唐等政权先后开始设置宫廷画院。宋建国后,宫廷画院建制得到继续,先后将原西蜀、南唐及中原地区的画家召集到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成为宋初宫廷画院的基本成员。宋代皇帝多数爱好文艺和绘画,从其需要出发,对宫廷画院给以重视,画院的建制得以充实扩大,名手济济,艺术上不断提高,宋代是古代宫廷绘画最为繁荣和活跃的时期之一。

宋代宫廷画院有一定编制和管理条例,其画家系通过推荐、征召或考试从社会上选拔,入院后,按画家的技艺高下授予待诏、艺学、祗候、画学生等职位。人员编制初无定员,真宗以后设待诏3人、艺学6人、祗候4人、学生40人、工匠6人。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又于崇宁国子监另设画学,专门培养宫廷绘画所需人才。大观四年(1110)又将画学并入画院。画家进入画院后地位有一定改善,可以穿绯色(四品)和紫色(五品)的官服,徽宗时还可以佩鱼,但不能到院外任官。画院画家领取俸禄,有机会临摹和观摩宫廷藏画,有利于艺术水平的提高。但宫廷画院系为满足皇帝的需求而设,其任务是为宫廷装堂饰壁,为敕建寺观画道释壁画,绘制帝后贵族肖像,根据政治生活需要创作画卷,为皇帝画代笔画,以及执行某种特殊任务,所以艺术上必须附和帝王欣赏趣味,画家创作要“咸竭尽精力,以副上意”。宋徽宗赵佶审查画院画家所绘宝箓宫壁画,“少不如意,即加漫垩,别令命思”。太宗时画院祗候李雄因拒绝画纨扇而险些被杀。画院作品大都造型准确、格法严谨、精微细腻、赋色浓艳、华贵富丽,既有精密不苟之长,某些作品又带有委靡柔媚的倾向,形成院体画的独特风格,对后世影响颇大。宋代画院画家大都来自民间,入院后仍与民间有相当联系和交流,吸收民间绘画成果也使宫廷绘画注入新机。

北宋建立之初,画院成员多为西蜀、南唐旧人,画风亦受五代影响。真宗时狂热推倡道教,建玉清昭应宫,画院中宗教画家占有相当数量。仁宗、神宗之际出现郭熙和崔白,突破宋初的样式和水平。徽宗大力经营画院,画家阵容空前壮大,但由于政治上的昏庸腐败招致亡国,画院亦随之垮台。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南宋,恢复画院,吸纳北宋画院旧人,大力经营,颇具规模。南宋院体山水画重视构图的剪裁、意境的创造,力求单纯精练,历史故事画创作空前活跃。光宗、宁宗时马远、夏圭的山水画,梁楷的减笔人物画,都突出地体现了南宋宫廷绘画的崭新风格。理宗以后,国势渐衰,画院无突出建树,1275年元军攻破临安,宋代宫廷画院告终。

带翰林图画院字词语

带翰林图画院字成语


上一字:宋代画学
下一字:宋代寺观壁画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