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琳娜·阿尔希波娃意思解释
伊琳娜·阿尔希波娃(俄文:Ирина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на Архипова ;拉丁文:Irina Konstantinova Arkhipova;1925~2010),俄罗斯(苏联)女中音歌唱家。1925年12月2日生于莫斯科。1953年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成绩优异。1954~1956年为斯维尔德洛夫歌舞剧院独唱演员,1956年起在莫斯科大剧院当演员。同年演出《卡门》的女主角,大获成功;1959~1960年间,她与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M.德尔莫纳科合作,在莫斯科、那不勒斯、罗马等地演出《卡门》,备受好评。自1955年起,先后出访过欧美各国,在米兰拉斯卡拉歌剧院、伦敦科文特加登歌剧院演唱了《鲍里斯·戈都诺夫》中的玛丽娜,《霍万斯基乱党》中的玛尔法,《游吟诗人》中的阿苏塞娜等角色,获得了国际声誉。除了演出歌剧外,阿尔希波娃还善于演唱C.德彪西、M.拉韦尔、H.沃尔夫、M.de法利亚的艺术歌曲。她的音域宽广,高声区具有戏剧女高音的特色;她的发声灵活自如,技巧完美,吐词清晰;其声音之宏亮为当代女声所少见。1966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
阿尔希波娃在俄罗斯和国际声乐界享有崇高声誉,有俄罗斯的“歌剧女王”之称。她还是俄罗斯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如今已经桃李满天下。她的学生共有20多人,分别在圣彼得堡、基辅、阿拉木图、柏林、华沙等地歌剧院担任独唱演员。
阿尔希波娃有着深深的中国情结,她的父亲维多什金教授上个世纪50年代曾任中国同济医科大学苏联援华专家组组长。
带伊琳娜·阿尔希波娃字词语
带伊琳娜·阿尔希波娃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