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文学意思解释

土族文学(Tu literature),中国土族民众创作的文学。土族文学的主体是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叙事诗、史诗、歌谣、谚语等。神话分为诗体和叙事体两种,《苏布尔乌拉》、《古然那斯布勒》、《混沌周末歌》即为前者;《阳世的形成》、《日蚀月蚀为怪兽所遮》等是创世的叙事神话。这些神话反映出土族先民对自然的认识、理解与从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过渡阶段的历程,其中也折射出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混沌周末歌》以七言诗形式表现佛、道、儒学说,是盘古、女娲等汉文典籍融入土族文学的产物。

民间传说《嫁男儿》、《花箱子的来历》等反映的是“从妻居”式的人类早期婚姻形态的某些特征。历史传说有《双阳公主》、《丹阳公主》、《鲁氏太太斩王莽》;山川风物传说有《白马寺》、《纳顿的来历》、《佑宁寺》、《甘家堡无量庙的传说》等。民间故事包含寓言性的动物故事,幻想性、宗教性与现实性较强的机智人物故事等。魔幻性的“莽古斯”、人格化的动物故事是土族人以浪漫的手法反映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曲折地表达他们的善恶是非观;家庭、爱情、婚姻生活等故事直接传达出土族人对社会、生活问题的态度和追求。

韵体文学有歌谣、叙事诗、史诗等。歌谣内又分生产、生活歌谣,儿歌,习俗歌(含情歌、婚礼歌)及“花儿”体民歌。婚礼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婚礼每一环节都有相应的独唱、对唱、伴舞唱。汉语和母语演唱的歌谣内容甚至涉及本族神话和传说,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情感。土族的花儿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曲调多用“红花姐”、“尕阿姐”、“好花儿”、“杨柳姐”、“梁梁上浪来”、“尕连手”等。一般用汉语演唱,有时会出现土语和汉语混合演唱的所谓“风搅雪”式花儿。曲调优美,演唱时在曲令结束前使用下滑音,形成乐曲的深沉效果。民间叙事诗(含说唱)种类较多。有寓言式的《布柔哟》,反映畜牧生活的《合尼之歌》,歌颂将领的《祁家延西》,倾诉旧制度下妇女悲惨生活的《乔家妹妹》,抨击封建王朝的《卡吉杰洛》和充满宗教色彩、歌唱英雄的《太平歌》等。最具影响的是《拉仁布与吉门索》,根据这首300多行的爱情长诗所创作的歌剧、叙事诗,获得很高评价。

《土族格赛尔》脱胎于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土族人民融合了本民族的历史、语言、审美心理与传承文化再创作的土族史诗。最早以文字记录的版本为20世纪40年代德国人施劳德从艺人官布希加处记录的1.6万多行的手稿,名为《阿克隆格赛尔》,以后又有李克郁汉译本与据艺人王永福说唱的翻译整理本。

最早的土族文人创作是清代佛学大师章嘉若必多吉创作的《五台山礼赞》。现代有女诗人李宜晴的旧体诗词。真正意义上的土族书面文学及创作队伍的出现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渐趋活跃。董思源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鲍义志的短篇小说《水磨沟里的最后一盘水磨》,李占忠、张英俊、解生才、祁进城等人的散文、小说,刁桑吉的长篇报告文学等都在读者中产生一定影响。也有土族作家尝试用土文创作。

带土族文学字词语

带土族文学字成语


上一字:达斡尔族文学
下一字:柯尔克孜族文学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