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文学意思解释
蒙古族文学(Mongol literature),中国蒙古族民众创作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蒙古族文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传统的民族文学占主导地位,以受印藏佛教影响的蒙古族文人藏文创作、受中国中原文化影响的蒙古族文人汉文创作为辅的总体格局。以游牧文化为根基的蒙古族传统文学所达到的思想艺术成就,在蒙古族文学的发展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成为蒙古族文学的主流。其表现为历史传记文学、箴言训谕文学、英雄史诗文学三大流派。
远古时期的蒙古族文学(?~1205)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蒙古族先后出现了神话、传说、民歌、祝赞词、箴言、英雄史诗和英雄故事等多种体裁。这一时期的文学是蒙古族有史以后文学发展的根基和土壤。截至20世纪末,国内外搜集、整理、出版的,产生于这一时期的蒙古萨满教祭词神歌、祝赞词有近千首,蒙古英雄史诗约300篇(部)。萨满教文学和英雄史诗,是远古蒙古族文学的主要体裁形式。特别是英雄史诗,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吸收了神话、传说、民歌、祝赞词等其他民间文学的营养,创造出展现远古时期蒙古社会生活全景的画卷,成为了解古代蒙古族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的史料。
各种图腾崇拜神话、《额尔古涅一昆》等祖先传说、萨满教祭词神歌、祝赞词等产生于蒙古原始社会时期。《勇士古那干》、《智勇的王子希热图》等英雄史诗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奴隶社会形成的蒙古英雄时代,是神话传说的叙事因素同萨满教祭祀等风俗礼仪歌词的抒情因素、音韵格律综合演化的结果,标志着蒙古文学从前艺术到真正艺术的转变。
蒙、元时期蒙古族文学(1206~1368)
蒙、元时期是中古蒙古族文学的第一发展阶段。元朝建立前后,蒙古族的政治、经济空前发展,与中原汉族、国内各少数民族以至欧亚各国的联系加强。蒙古族在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东西方各民族文化的先进成分,显示出新的时代精神和艺术特色。在此阶段形成的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的思想艺术水平代表了蒙古口头文学的最高成就。它表现出蒙古族先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敢于与大自然以及社会恶势力斗争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形式方面以古蒙古语为基础所创造的散、韵诸多体裁,特别是韵文体裁中押头韵、对仗、排比、复沓等一整套音韵格律和修辞比兴手法,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对后世蒙古族的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传统文学外,此期还出现了蒙古族佛教文学和蒙古族汉文创作,呈现出空前的丰富多样的面貌。
蒙古族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历史文学巨著《蒙古秘史》的产生,标志着蒙古族新的文学体裁——散韵结合、叙事抒情结合的历史文学体裁已形成,开启了书面文学的新纪元。传说已渐渐脱出神话思维的古老方式,转向现实的理性思维,获得了新的生机。如围绕成吉思汗的历史活动产生的《征服三百泰亦赤兀惕人的传说》、《孤儿舌战成吉思汗九卿》、《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等一系列新的传说,都充满现实的理性精神。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有关成吉思汗的传说和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的英雄史诗相结合,产生一种散韵结合、以韵为主的新的叙事文学体裁——民间叙事诗。古老的祝赞词和民歌,包括畜牧业劳动习俗歌、反映兵役的民歌、反映宴飨礼俗的祝赞等又有新的发展。《成吉思汗的箴言》和《智慧的钥匙》的出现标志着蒙古族箴言(必力格)训谕文学也发展到新的阶段。
元代蒙古族佛教文学是在蒙译印藏佛教经籍、学习和吸收印藏佛教文学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些创作不但对这一时期蒙古族书面文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且对后来蒙古族佛教文学以及世俗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蒙古族文人的汉文创作此时异军突起,成就可观。据现有资料考证,留存作品的作家不少于40人,创作的题材丰富多样,反映出社会各阶层的不同生活和思想感情,主要体裁有诗歌、散曲、杂剧等。元世祖、元文宗、梁王等帝王都曾用汉文写诗撰文;伯颜、泰不华、聂镛、阿盖的诗歌创作各有特色,达到一定思想艺术水平;诗人萨都剌享有“一代诗人之冠”的美称;散曲作家有阿鲁威、童童、杨景贤等。此外,郝天挺、月鲁不花、买闾、不忽木、孛罗等人的诗歌、散曲各有特色。
明、清时期蒙古族文学(1369~1839)
明、清时期是中古蒙古族文学的第二发展阶段。传统的祝赞词、民歌、民间故事、英雄史诗在较大的广度和深度上反映出封建制度深化时期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婚礼祝词和“那达慕”祝赞词充分体现蒙古族独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民歌中佛教歌曲明显增多。中古英雄史诗的发展贯穿整个中古蒙古族文学历程,其代表作品是长篇英雄史诗《格斯尔可汗传》。这一时期的民间故事,受佛经故事的影响极深,但多有变异创造,别具一格。《成吉思汗祭奠》具有书面文学和口传文学的双重特色。
元朝灭亡后沉寂了200余年的书面历史文学,在明末清初的一个多世纪里重新兴盛,出现了佚名氏《蒙古黄金史纲》(《诸汗源流黄金史纲》)、佚名氏《大黄册》、罗卜藏丹津的《罗·黄金史》、萨刚彻辰的《蒙古源流》、占巴的《阿萨拉格齐史》以及拉西彭楚克的《水晶珠》、噶尔丹的《宝贝念珠》、金巴道尔吉的《水晶鉴》等一系列重要作品和独具特色的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再一次标明历史文学在蒙古族古代文学史中所占的主干地位,同时也成为明、清时期蒙古族传统书面文学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显示出历史文学的新的时代特征。在内容上表现为传统史学观和印藏佛教史学观相融合。在形式上已显露出历史性和文学性的分化趋势,出现初步脱离形象性和抒情性的纯历史著作。
佛教文学的繁荣是这一时期蒙古族文学的又一重要特征。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蒙古族高僧作家有200余人,留存的蒙古文、藏文作品数量很大,至今仍在不断的发现和搜集之中。在题材方面,不但有宣扬佛教义理、赞颂神佛的内容,而且有从多方面反映寺庙僧侣生活、高僧传记的作品,有的作品还直接描写世俗生活。体裁方面,又增加佛教故事、佛教叙事诗、高僧传记、佛教歌曲、抒情诗、诗学理论等。莫日根葛根、罗桑楚臣的训谕诗、仪轨诗文、抒情诗、诗学理论等深刻地触及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乃吉托音传》等高僧传记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蒙古族高僧的藏文创作在蒙藏文学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代表作家有耶喜班觉、阿旺丹达、罗桑泽培、罗桑楚臣、阿旺吐丹等。到了清代前期和中期,由于蒙汉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深入,蒙古族文人的汉文创作也取得突出的成就,出现法式善、梦麟、博明、松筠、和瑛等用汉文创作的作家近百人,刻有诗集数十部。
明、清时期产生和形成了传记文学、短篇小说两种新的书面文学体裁,同时传统文人诗歌在训谕和抒情的结合上又有发展。名为《黄金史之成吉思汗传记》的出现,则标志着独立的传记文学体裁的形成。短篇小说代表作有《乌巴什·洪台吉的故事》等。传统文人诗歌创作有《成吉思汗送葬歌》、《妥欢帖木儿的懊悔诗》、《满都海彻辰夫人的誓言诗》、《朝克图台吉的石崖诗文》等。
近代蒙古族文学(1840~1918)
表现出鲜明的反帝反封建和民族启蒙思想的时代精神。蒙汉文学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成为近代蒙古族文学发展的历史趋势。
从近代开始,蒙古族文人创作的书面文学开始占据蒙古族文学发展的主导地位。其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哈斯宝的《新译〈红楼梦〉及其回批》;尹湛纳希的长篇历史章回小说《大元盛世青史演义》,长篇言情小说《一层楼》、《泣红亭》、《红云泪》以及杂文;古拉兰萨、贡纳楚克、嵩威丹忠、丹津拉布杰、伊希·丹金旺吉拉、贺希格巴图的诗歌创作。尹湛纳希积极吸收汉族古典文学中的思想营养和创作经验,开蒙古族长篇小说之先河。
这时期的文人诗歌创作显示出蒙古族文人文学在描写现实生活方面的多姿多彩和繁荣景象。古拉兰萨及其兄弟四人吸收了汉族近体诗特点,结合蒙古文诗本身的规律加以创造,开创蒙古族诗歌的新体式——蒙古文五言诗和七言诗。贺希格巴图的诗歌更多地受到鄂尔多斯民间诗歌的熏陶,伊希丹金旺吉拉的训谕诗反映出印藏佛教的重要影响。丹津拉布杰留有的蒙古文诗和藏文诗糅合了蒙古民间文学和印藏佛教文学内容,独具特色,影响甚广。此外,罗桑坡来、阿旺海达布、耶喜桑布、散达噶等人的作品以各自的艺术特色丰富了书面文学创作。
蒙古族民间文学的各种体裁都在近代达到兴盛或顶峰时期。“阿达安代”和“乌茹嘎安代”的传说、唱词在向群众娱乐歌舞转化过程中,产生了更高的审美价值。祝赞词在传承发展中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具有了反映农业文化的新的时代特色。近代民歌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内容推动其体式和表现手法的相应变化,体裁的细类已增加到20余种,语言、音韵格律及表现手法均趋于完善。再度兴盛的民间叙事诗首次在蒙古族的叙事文学中孕育出具有悲剧意识和喜剧意识的作品。其代表作有《金珠尔玛夫人》、《韩秀英》、《诺丽格尔玛》、《冈莱玛》、《北京喇嘛》、《陶克陶胡之歌》等。民间故事随着近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激烈,传统故事更多地表现劳动人民的痛苦和对统治阶级的憎恨,零散的讽刺故事发展成为庞大的讽刺故事群,如巴拉根仓的故事。兼为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的本子故事和故事本子,是近代蒙汉文学相互交流结出的硕果。
蒙古族现当代文学(1919~)
1949年前蒙古族现代文学时期空前多样化的民族艺术形式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民间文艺中的民歌、民间叙事诗、民间讽刺诗和好来宝等,从各个侧面,以丰富的题材内容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表现出劳动农牧民和觉醒的知识分子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渴望民族振兴、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蒙古族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纳·赛音朝克图(赛春嘎)在《心侣集》、《蒙古兴盛之歌》、《前进中的杵臼之声》、《沙漠,我的故乡》等诗集和散文集中,抒发热爱民族和故乡的感情,形成现代性和民族性相融合的新的艺术风格。现代诗歌方面的代表性诗人还有嘎莫拉、阿木尔吉日嘎拉、劳瑞仓卜、克兴额等;现代散文作家有儒勒格日扎布、宝音德力格尔、布和克什克、哈达等人;现代小说中额尔德木巴特尔的《戈壁沙漠之花》和仁钦好尔劳的《在苦难中挣扎》较好地体现出新小说时代精神和艺术特点。
现代民间叙事诗出现《嘎达梅林》、《巴拉吉尼玛和扎那》、《达那巴拉》、《龙梅》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民间说唱艺人和民间诗人的代表人物有讽刺诗人沙格德尔、“胡尔齐”绰旺、宝音讷木和、高超等。他们以讽刺谴责诗、好来宝等艺术形式,揭露内外统治者的丑恶本质,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民族的新生带来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的空前繁荣。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代表作家有纳·赛音朝克图、玛拉沁夫、阿·敖德斯尔、巴·布林贝赫、其木德道尔吉、超克图纳仁、扎拉嘎胡、安柯钦夫、琶杰、毛依罕等。此后,葛日乐朝克图、莫·阿斯尔、力格登、苏赫巴鲁、佳峻、阿云嘎、嘎·希儒嘉措、布仁特古斯等以小说创作,哈·丹碧扎拉森、纳·赛西雅拉图、波·敖斯尔、勒·敖德斯尔、齐·莫日根、敖力玛苏荣、查干、阿尔岱、波·宝音贺希格等以诗歌创作,云照光等以戏剧和电影文学作品,哈斯巴拉等以儿童文学作品显示出蒙古族当代新文学的实绩。
带蒙古族文学字词语
带蒙古族文学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