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意思解释
模仿,在心理学、音乐学上各有表述:
【心理学】
模仿(汉语拼音:mó fǎng ),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而仿效其言行,并使自己的言行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过程。它是社会中人际影响的重要形式之一。模仿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模仿,社会中的人们表现出相同或近似的举止,因此它也是社会风尚、风俗、习惯等的形成方式之一。在模仿的过程中,一般没有他人的强迫或命令。模仿者是主动的,通常是无意识的,但也可以是自觉的。被模仿者一般是被动的,所以通常是无意识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也可能是有意识的。模仿在儿童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上,特别是在儿童的动作、语言、绘画、技能以及行为习惯、行为品质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G.H.米德认为,社会角色和行为的掌握是由于模仿他人的角色言行而获得的,因而模仿在人们的个体社会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音乐学】
模仿(imitation),复调音乐的基本技法之一。当某一声部所陈述的主题或动机在另一声部中跟随出现时,即谓模仿。先出现的声部称为开始声部(或起句),后出现的声部称为模仿声部(或应句)。根据模仿音程的精确程度,可分为严格模仿与自由模仿两类,前者指模仿时音程作完全一致的移位;后者指模仿时仅保持音程的度数,不作精确移位,以使调性统一,或有个别音级的改变。就模仿的方式而言,有正格式模仿与变格式模仿的区别:前者的应句在音调、方向、节奏等方面与起句相同,后者则有种种变化,如将起句时值加以成倍的增减,则为增时模仿与减时模仿;将起句作音程上的转位,即以某音为轴使动机或主题作上下方向相反对称的改变,则为倒影模仿;将起句各音出现之顺序改为自右至左的进行,则为逆行模仿等。当起句与应句之间出现主音属音相互对换以保持调性一致时,则为守调模仿;当主题或动机尚未奏(唱)完而模仿声部即已进入与之交叠者,则称密接和应。
模仿最早出现于13世纪的某些民间多声音乐中,如轮唱曲等。16世纪时作为一种作曲技法被广泛应用。由于运用模仿手法陈述主题和开展乐思能使各声部之间获得更为紧密的联系,使乐曲发展更具动力,因而成为复调音乐写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手段。
带模仿字词语
带模仿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