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圈意思解释

汉字文化圈,(日语:漢字文化圏,日文假名:かんじぶんかけん;韩语:한자 문화권;越南语:Vùng văn hóa Đông Á;英语:Sinosphere),又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儒教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稻米文化圈”或“筷子文化圈”,指文化相近,历史上受中国文化中的汉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能使用汉字作为主要书面语之文化圈。具体指汉字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琉球等国家和地区。汉字文化圈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汉字的使用。

汉字文化圈的涵盖范围广泛,以中国为核心,包括历史上曾向汉地朝贡过的国家、民族或部落,与现代划分之东洋地区在很大程度上重合,包括中国大陆、澳门、香港、台澎金马、越南、朝鲜半岛、琉球群岛与日本列岛等。这些地域在古代均以农耕社会为主,接受册封体制型的外交模式,并且以汉字为最高级的外交用语。东亚各国从中国的历代王朝中引进各种服装、建筑、音乐、宗教和节日习俗,经过长时间的本土化后,均发展出和中国类似之文化,但也能对中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特色。

汉字诞生地汉地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历史上完全使用汉字或与固有文字混合使用,古代官方及知识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和朝鲜、韩国称为“汉文”)作为言文不一致的册面文体。于现代朝鲜语、越南语和日本语中,六成以上词汇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之汉字词所组成。另外日本假名和越南喃字皆是从汉字衍生之文字,朝鲜半岛谚文虽为固有文字但亦能跟日文假名一样同汉字混合使用。

概述

“文化圈”理论,是德国格雷布内尔和奥地利施密特创立的,核心是文化传播论。在历史长河中,有的淘汰,有的衰落,有的崛起,于是,获得优先发展并处于强势的文化便向四周辐射,影响其他文化,形成一个具有某些共同因素的文化圈。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看,“汉字文化圈”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它是对世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圈之一,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本文分三个层次叙述:汉族、汉字和汉文化的形成为“本圈”;由于它的主导作用而影响国内其他民族形成“内圈”;而它在国外的扩散则构成“外圈”。

“文化圈”最初系德国民族学家使用的术语,原文为“kulturkreis”,是“文化区域” 或“文化范围”的意思。“文化圈”是日本人的译法。“文化圈“理论的倡导者认为,人类的早期文化应该有几个不同的发源地,这几个发源点的文化特征逐渐向其他的人类群体传播,最终形成了很大的地理单位。然而经过千百年的文化交融之后,现存文化圈的界定是相当复杂的,学术界一直没能找到一个有效的划分原则。一些科学家越来越倾向于利用文字来划分文化圈的界限。他们认为,既然文字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那么历史上使用过同类文字的民族和地区,其文化必然有着相同的来源,至少也会有明显的借鉴痕迹。依照文字“文化圈”的理论,人们可以把世界划分成五个大“圈”,即拉丁字母文化圈,印度字母文化圈,阿拉伯字母文化圈,西里尔字母文化圈和汉字文化圈。

汉字第一次大规模地输出到域外民族地区是公元2、3世纪的事情。当时一批朝鲜和日本的官员、学者从中国带回去不少用汉字撰写的书籍,从而导致了汉字、汉语在其政治和知识精英层面的广泛应用。可是,这两个民族的母语都不是汉语,人们要使用汉字,首先必须得学会汉语才行。鉴于这种情况,有人便试着借用汉字来记录本民族的语言。经过大约500年的尝试之后,在朝鲜正式产生了“吏读”,在日本则产生了“万叶假名”。但使用“吏读”来记录朝鲜话的方式不大科学,所以在15世纪以后这种写法就被新创制的朝鲜字母——谚文所取代了。到了1948年,朝鲜文中的“当用汉字”在北朝鲜被彻底禁止、废除。而南朝鲜的“去汉字化”则时紧时松,几经碰壁之后又开始往回走。据说现在中学毕业需要掌握2,000来个汉字,否则找工作都困难。相比之下,汉字在日本的势力要大的多。日文虽然在“万叶假名”的基础上演化出了相当完善的平假名和片假名,但它们一直是和“当用汉字”并用的。

汉字文化圈一词,据说参考自德语“Chinesischer Kulturkreis”。日本语言学家龟井孝(1912—1995),想找一个描述古代东亚共同使用汉字地区的述语,故从德语“Kulturkreis”译成“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从地理角度可以称为东亚文化圈,从文化角度可称为儒家文化圈(儒教文化圈),以器物戏称为稻米文化圈、筷子文化圈,亦曾被称为“汉文化圈”。

命名、词源及别称

虽然汉字文化圈在东亚古代确实存在,但是在20世纪之前,“汉字文化圈”这个称谓却不存在,文化圈中的国家们也没能发明出一个专用名词来形容它。

日本历史学者西嶋定生在1962年提出了“东亚世界论(册封体制论)”,让东亚的历史学第一次在学术层面上接触到了“文化圈”的概念。然而,西嶋定生主要以册封体制为论述主体,而非文化圈本身,故汉字文化圈的概念在此时依然也没有得到确立。

汉字文化圈首先以“东亚文化圈”的名称存在,目前找到的最早来源是德语的“Chinesischer Kulturkreis(意为中国文化圈)”,日本的语言学家龟井孝在1917年翻译这个德语名词时,将后半部的“Kulturkreis”译为“文化圈”,而前半部述语则删去“中国”一词,改以“东亚”形容之,以避免日本在其中处于从属地位。

但是,日语里的“東アジア”和欧美所定义的不同,在二战前也可以指大东亚共荣圈,包括东南亚和印度。为了回避带有强烈法西斯色彩的“東亜”,日本人在二战战败后创造出“汉字文化圈”来代替,龟井孝宣称自己为创造者,但具体无法考证真伪(1963年后,龟井孝也声称是自己首次使用了“汉字文化圏”一词)。再加上,如果按照欧美对东亚的定义,越南是属于东南亚而非东亚的,这样包括了越南的“东亚文化圈”就不符合地理现实。在此之下,“汉字文化圈”的使用频率就得到了提高,“汉字”被认为是一个比“东亚”更加精确的用词。

不过,以“汉字文化圈”为正式名称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正确。“文化圈”也能翻译为“文明圈”,综合地名、文化因素、宗教、书面用语考量的话,“文明圈”一词比“文化圈”有着更多的包容性。同时,因为圈内国家接受的并非是中国的所有文化,仅仅是中国汉族所创造的那一批汉文化,所以称之为“汉文化圈”亦可。最后,由于中日韩越四国的文字发展已经产生了巨大差异,现代的朝鲜半岛和越南使用汉字的频率极低,甚至在越南已经不需要读写汉字就能进行日常生活了,所以还用“汉字文化圈”为正式名称的话会显得欠缺中立。

目前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本条目依然以“汉字文化圈”为主要标题。

历史背景

秦汉时期

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更充满信心与优越感,认为落后的地区会被中国吸引,前来朝贡。中国文化可以不断的扩大,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 华南
  • 越南

秦始皇设象郡,将越南北部首次纳入版图。

汉初,赵佗灭安阳王,设交趾、九真等郡,将疆域延伸到今越南中部。

汉武帝在元光元年(前134年)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成为国家信仰,中国进入儒家社会。以后,儒家学说又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发展,并成为官方学说。同时,在儒家社会,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近代以来,则在不少地区失去官方地位,甚至在某些地区如中国,曾经成为官方打压的对象,但这并不能改变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广泛影响。

全球有三大国际性文化圈,即基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基督教社会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澳洲等地,伊斯兰社会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南部和北非等地,儒家社会主要分布在东亚等地。在近代,近代科学技术和自由民主的理念从西方传入儒家文化圈,同时传入的还有共产主义等各种思潮。因而在中国大陆、朝鲜、越南,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官方信仰共产主义;而港澳台、日本、韩国,则实行西方式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式的民主政治。

在纪年历法上,伊斯兰社会采用伊斯兰历法,以默罕默德出走麦地那的日子(622年7月16日)为纪年首日。基督教社会采用阳历的耶历,以耶稣出生开始纪年。近代以来耶历随着西方的扩张被许多地区采用,成为目前世界最通行的纪年历法,虽然不被伊斯兰文化圈接受,但却被儒家文化圈接受。儒家社会采用阴阳历,以君王年号纪年。近代以来,在日本,由于保留君主制,仍然采用传统的君王年号纪年,不过改用阳历。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以国号纪年,同时兼采传统阴阳历和作为阳历的耶历,为今台湾地区沿用。在中国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元(格里历)纪年法,而民间仍然同时沿用阴阳历。

魏晋南北朝

在考虑作为历史学概念的汉字文化圈的外延的时候,西岛定生(西嶋定生)的“册封体制论”假定的从南北朝时代到唐代的地域秩序成为第一参照例。以西岛的“东洋世界”的定义为指标,除了册封体制,还包括汉字儒教佛教律令制。符合这个指标的主要朝贡国有新罗(朝鲜半岛南部)、渤海国(朝鲜半岛北部及中国东北东部)、倭国(日本)。这个以外,没有引入律令制的国家如高句丽、百济也应纳入汉字文化圈的范围。北宋以后,高丽国取代新罗,并加入了新成立的大越国(越南)。

此外,关于南诏及后续的大理国,其政治制度和文化的汉化程度,从汉籍资料较难推测出。而南诏受唐朝廷册封、大理受北宋朝廷册封,流行中国密教,移入的汉人参与政治活动,因此可将其视为同新罗、百济类似的“东洋世界”朝贡国。另外,辽、金、西夏长期军事威胁北宋、南宋,多数场合不使用汉语文言文,而制定并使用独自的文字。

朝鲜

高句丽、百济、新罗鼎足而立。

半岛北部:永嘉之乱后,中国东北的高句丽南下占领了乐浪、带方两郡,将疆域拓展到朝鲜半岛,同时与分裂的北方中原诸政权维持友好关系。 公元五世纪初,全盛时期的高句丽与东晋结盟,形成与中原王朝南、北两面外交关系。429年高句丽迁都平壤,成为地道的半岛国家。

半岛南部:百济位于半岛西南部,临黄海,曾长期与高句丽为敌,与东晋、南朝较为密切。新罗位于半岛东南,临日本海,初期通过高句丽吸取中华文化,与北中国的关系较为密切。六世纪以后新罗兴起,朝鲜半岛上形势产生变化。高句丽联合百济,以压制新罗,新罗转而与中原国家较为密切。

372年高句丽设太学、传入佛教、颁律令(初期以高句丽为最盛)。384年百济设太学、颁律令。

日本

与南朝建立朝贡关系。根据南朝史书的记载,倭五王的倭国继百济、高句丽之后,在五世纪中与南朝建立朝贡关系的第三个。公元538年佛教由百济传入日本。同时期,中国的儒教、易学、历算、医学,亦先后由百济传入日本。

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夏

朝鲜

朝鲜半岛初次出现统一王国。隋唐帝国一再对高句丽用兵,在新罗的帮助下,唐于660年灭百济,668年灭高句丽。朝鲜半岛首次出现统一王国统一新罗。公元583年,新罗始颁布律令及允许传布佛教。政治、经济制度全仿唐制。文化上,新罗创出用汉字来标音的“吏读文”。科举考试指定书籍是儒家经典。大量派遣留学生至长安的太学,如崔致远高中唐科举进士,且嫺熟汉文,归国后,备受国人推崇。

日本

公元7至9世纪,中国进入隋唐时代,日本逐渐进入主动、直接吸收中华文化的时期,是历史上吸收中华文化最多、最快的时期。

从公元607年初次派“遣隋使”至中国,往后二百五十年间,遣使不断。通过使节来华的留学生、学问僧,唐代文化大量传入日本。 天皇名称、“日本”国号的确立、中央体制、地方制度、考试制度、土地田赋制度等,日本多以唐制为蓝本。

奈良、京都受唐式文化影响深远,此两京的建筑系仿自唐长安城。 日本人借用汉字偏旁发明“片假名”、根据汉字草书发明“平假名”。奈良时期,中国的成实、三论、法相、俱舍、华严及律宗传入日本。至京都时期,在传入天台与真言宗后,完成了大乘佛教的东传。

艺术、娱乐方面,唐朝各项艺术娱乐传入日本,如围棋、书法、音乐、舞蹈等经过消化改造,已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越南

唐设安南都护府,为中国唐朝统治时期。

唐昭宗天佑三年(906年),加静海军节度使曲承裕同平章事,成为越南实际自治的开始。晋出帝天福四年(939年),吴权建政称王。

968年(北宋时),丁部领统一国境,立国号为大瞿越,建立丁朝(当时国境相当于现时越南的北部)。丁朝与宋朝的使节来往频繁,建立宗藩关系。

宋辽时期

南诏及后续的大理国,其政治制度和文化的汉化程度,从汉籍资料较难推测出。而南诏受唐朝廷册封、大理受北宋朝廷册封,流行中国密教,移入的汉人参与政治活动,因此可将其视为同新罗、百济类似的“东亚世界”朝贡国。另外,辽,金,西夏军事性地压迫北宋、南宋,不使用文言文(汉文),制定并使用独自的文字,从狭义的定义上来说,它们不属于汉字文化圈,这些国家的统治者自称皇帝,赐赠庙号,建立独自的年号等,在某种程度上效仿了中国王朝的国制,这些国家可以视为圈内的“灰色区域”。

明朝以后

自明朝恢复“册封体制”以后,可纳入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及地区)基本确立下来并延续至今,朝鲜、琉球、大越(越南)及日本都符合条件。当时的日本不仅脱离了“册封体制”,律令制也已形式化,与此相应的科举官僚制度发达的状况说明西岛定生所列的四大点已非必要条件。第一个要列举的有特色的文化要素是文字系统。文言文(即汉文)的导入促进了用汉字来表记自身语言的发展,日本的假名、朝鲜的吏读、乡札、口诀(虽然所谓的韩文不是来自于汉字,但注意,其音节文字的特征显然受到了汉字的影响。再者,语言学家西田龙雄指出,它可能是受契丹文字的启发)、谚文并非直接从汉字派生出的文字,但其音节文字的特点明显受到汉字的影响。此外语言学者西田龙雄指出本民族文字的发明也有可能是受契丹文的启发。越南的喃字是由汉字派生出的独立文字。由此各国逐渐确立了“本民族文书系统”。不过,直到近代以后,这些书面语言才获得了优于文言文的官方文字地位。宗教上,本土化的佛教、道教带着地域性的浓淡及综摄(syncretism,“辑合”),在民间普及。儒教由于与政治思想相匹配,在圈内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共通思维框架。包括使用筷子餐饮,品茶,使用瓦来建筑和使用毛笔来书画等类似的生活文化也作为汉字文化圈的共同特征,以中国为中心分布开来。

近代

18世纪之后,中国在多场对外战争中战败,朝贡体系下的各属国对中国的国力产生质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摆脱落后文化的象征,部分地区开始实行汉字废止政策。

17世纪由法国传教士亚历山大·德罗兹(Alexandre de Rhodes)为越南语设计的国语字(越南语:Chữ Quốc Ngữ/

带汉字文化圈字词语

带汉字文化圈字成语


上一字:文化哲学
下一字:文化圈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