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意思解释

阿含( āgama),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又称阿鹍、阿含暮、阿笈摩等。意译为“法归”,指此类基本经典为佛陀教说之所持、所归、所聚。依据传说,佛陀逝世后,其弟子迦叶主持了首次结集,会诵了法藏与律藏两部分。法藏记录了佛陀及弟子们的言教行迹。包含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也就是所谓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无常、无我、五蕴、四禅、轮回等道理。从佛陀到其弟子,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其理论基础都来自阿含。即令是后来的大乘佛教,其理论阐述也只是对于阿含经中包含的基本原则的发挥和革新,但从根本上是不违阿含教义的。

法藏之分为四部或五部阿含,估计出现于阿育王时代(公元前3世纪)。原始佛典以文字写定是在前1世纪左右。一般认为阿含经形成与部派分裂同时,所以各部派都有大同小异的阿含经典。阿含经分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两系。北传方面的阿含有4部,称《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南传方面的阿含有5部,称《长部经典》、《中部经典》、《相应部经典》、《增支部经典》、《小部经典》。其中前四部与北传四阿含经大体相当,但经文数目、排列以至部分内容都互有差异。汉译《长阿含经》为法藏部本,有22卷,分4个部分,分别叙述有关佛陀及其教行,其与外道的论难及世界成败之说,译者为中国后秦佛陀耶舍和竺佛念。《中阿含经》为说一切有部所传,东晋僧伽提婆译出,共60 卷,222 经,说四谛、十二因缘及佛陀与弟子们的言行。《增一阿含经》亦为说一切有部本,以大众部本补订过,译者亦为僧伽提婆,共51卷,从一法而至十一法,宣说逐一增加的法数,故名“增一”。《杂阿含经》50卷,本出于化地部,南朝宋时的求那跋陀罗译,该经包含其他诸阿含经中未收录的经文。

阿含经类在汉地译出始于东汉明帝(公元58~75年在位)时,观《四十二章经》内容即是阿含的编译。其后的200年间,世间流行过由安世高、支谦、竺法护、竺法炬等译出的单品阿含经。其所据原本究竟系梵本还是中亚诸古代语文,今多已不可考。整部的阿含经问世在4~5世纪,所据为梵文本。阿含经中的某些单品,在中国曾经多次译出,因此异译本甚多,据《精刻大藏经》(支那内学院编)载,从东汉到宋时,有161种之多。至于南传方面的阿含类经典,在汉地亦有译出。汉文《普慧大藏经》(1944年编)中就收入《长部经典》与《中部经典》等。汉传阿含经明显有汉地文化的影响,例如《长阿含经》中的《阿摩昼经》与《梵动经》里所载的针灸内容,在南传《长部经典》中是没有的。

带阿含字词语

带阿含字成语


上一字:大乘律
下一字:巴利语系大藏经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