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宦意思解释
门宦(汉语拼音:mén huàn),伊斯兰教苏非教团分支传入中国西北地区后逐渐形成的通称。最初,这些苏非教团分支都有各自的阿拉伯语名称,或以赞念的特征命名,或沿用原苏非教团名称。至清乾隆年间,甘肃临洮北乡穆夫提门宦第六辈教主马显忠,因积极改善回汉关系 ,又出资兴办义学 ,经地方乡绅上报陕甘总督,赐予统领头衔,令其统管河州各门宦。群众称其所管为“七门八宦”,从此始有“门宦家”之称。继而为野史杂著所采用 。在官府正式记载中 ,门宦一词始见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河州知州杨增新的《呈请裁革回教门宦》文中。
门宦在明末清初形成于甘肃的河州(今临夏)、狄道( 今临洮 ),青海的循化、湟中地区 。该地区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屯垦区,元代以后逐渐形成为穆斯林聚居区。明末,苏非派通过贸易路线,由中亚经新疆传入。清廷开放海禁后,乾隆二十三年( 1758 )苏非教团成员不断经新疆进入 ;中国穆斯林也有去中亚、阿拉伯等地求学后成为分支传引人。苏非教团组织严密,有宗教魅力的教团领袖,接近民间宗教的仪式和实践,在中国穆斯林群众中有一定影响,逐步发展并形成虎夫耶、哲赫林耶、卡迪林耶、库布林耶等门宦。门宦的特点是崇拜教主或道祖,教徒要绝对服从其“口唤”,接受精神指导;死后朝拜其墓地拱北,忌日举行宗教活动;除教乘的基本义务外,更重视道乘的静修和参悟;强调道统世系,奉行独特的修道方式和宗教礼仪;有的教主世袭,教权高度集中,形成控制大片教区的教权结构,拥有大量财产。据统计,分支门宦共有30余个。1949年后,门宦教主的封建特权被废除。
带门宦字词语
带门宦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