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书意思解释

梵书(汉语拼音:Fanshu;天城体:ब्राह्मण,IAST:brāhmaṇa),婆罗门教典籍。又称婆罗门书净行书。是讲述各种祭祀仪式和礼节的散文集。约产生于公元前1000~前400年左右吠陀祭盛行之时。它描述祭祀的礼节,讨论它的价值,推测它的起源和意义。

据说每一个吠陀学派都有自己的梵书,但现在大多亡佚,保存下来的有17部。

早期梵书中最重要的几部是:

讲述《梨俱吠陀》的两部,即《爱达罗氏梵书》(因属于阿私婆那衍派,故又称《阿私婆那衍梵书》)和《乔什多基梵书》(因属于商羯衍那派,故又称《商羯衍那梵书》);

讲述《娑摩吠陀》的《二十五大梵书》和《耶摩尼梵书》;

讲述《夜柔吠陀》的《鹧鸪氏梵书》和《百道梵书》。

讲述《阿达婆吠陀》的梵书比较后起,其中出色的是《牛道梵书》。在“祭祀万能”成为纲领的婆罗门教时期,它不仅是祭祀的必备经典,书中出现的业报轮回理论和解脱观念,成为以后印度各宗教哲学派别的理论核心及宗教实践的最高目标。

带梵书字词语

带梵书字成语


上一字:森林书
下一字:吠陀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