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曼差派意思解释

弥曼差派,(Mimansa),印度古代哲学派别,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之一。又音译为“弥息伽”等,又称为前弥曼差派。

弥曼差派名称的原意为思维考究。弥曼差派的思想渊源较早,主要研究婆罗门教的祭祀或与祭祀直接相关的内容。而这种研究在梵书文献中即已展开。相传弥曼差派的创始人是阇弥尼。他所著的《弥曼差经》是此派的最早根本经典。现存的《弥曼差经》有后人加入的成分,大约在1世纪定型。

较早给《弥曼差经》作注的是5世纪左右的夏伯拉,他著有《夏伯拉注疏》。夏伯拉提到过一些比他还早的注释者,如弗栗底迦拉等。在夏伯拉之后,弥曼差派的主要思想家有7~8世纪的枯马立拉和普拉帕格拉两人。他们都评注了《夏伯拉注疏》。枯马立拉的主要著作是《颂释补》、《咀多罗释补》和《图普底迦》。普拉帕格拉的主要著作是《大释补》和《小释补》。

枯马立拉与普拉帕格拉在理论上有一些不同,分成两派。属于普拉帕格拉派的有8世纪的夏立格那特等人。夏立格那特著有《详注》、《真洁》和《灯光》等,并对《大释补》和《小释补》作了评注。属于枯马立拉派的有8~9世纪的孟特纳·弥尸罗。他著有《仪轨辨明》。后期弥曼差派的主要人物有17世纪的阿普代伐等人。

弥曼差派以吠陀祭祀为主要研究对象,他们相信吠陀圣典的正确性,相信祭祀的功效。与这一基本立场相适应,此派最早提出的重要理论是“声常住论”。所谓“声”指言语、观念或知识,特别指吠陀的言语或知识。弥曼差派认为,这种观念和知识是先天本有的,不是人造的,它常住不灭,并绝对正确。一般的言语和观念是这种先天本有的“声”的显发。弥曼差派论证“声常住论”的理由很多,如认为“声”(名称)总表现为类,属于某类的个别事物可灭亡,但作为类的声则永远存在。如果声不是常住的,说出来即灭,那人们彼此间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对话,听话者无法理解说话者的意思。

在认识论方面,弥曼差派对“量”有较细致的分类。《弥曼差经》提到的量不多,但此经的一个评注者(弗粟底迦拉)提到有6种“量”,并被后来的许多弥曼差派所确认。这6种量是:①现量,即感官与事物接触后所产生的知觉。②比量,即推理,分为自悟比量和悟他比量两种。③比喻量,指根据未知物与已知物的相似来认识未知物。④圣教量,指从一般的可信赖之人或权威者那里获得认识。⑤义准量,指在认识或判断某一事情时,借助于对另一事件的假设或推想。⑥无体量,指观察到某处没有某种东西,因而产生不存在某物的判断。

枯马立拉和普拉帕格拉接受和改造了胜论派的句义论。枯马立拉认为世界现象可分析为5个句义,即实、德、业、同、无。实句义下有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黑暗和声;德句义下有色、味、香、触、量、别体、合、离、彼体、此体、重体、液体、润;业句义下有取、舍、屈、伸、行。普拉帕格拉认为世界现象可分析为8个句义,即实、德、业、同、和合、能力、相似、数。实句义下有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德句义下有色、味、香、触、数、量、别体、合、离、彼体、此体、乐、苦、欲、瞋、勤勇;业句义下有取、舍、屈、伸、行。

弥曼差派通常是反对有神论的。这与他们的“无前”理论有关。弥曼差派相信祭祀的功效,认为祭祀行为能产生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力量,这种力量被称为“无前”(即在作祭祀前不存在之意)。他们强调在祭祀行为与果报之间起作用的是“无前”,而不是神。认为如果承认神,将会否认祭祀行为的神圣有效性。枯马立拉和普拉帕格拉曾激烈地批评有神论,同时也批评世界是幻或世界不实在的理论。

弥曼差派对印度近现代思想的影响不明显,主要体现在印度教教徒的一些宗教仪式之中。

带弥曼差派字词语

带弥曼差派字成语


上一字:商羯罗
下一字:婆罗门教六派哲学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