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意思解释
星云( Nebula ),太阳系以外天空中一切非恒星云雾状的天体(图1、图2、图3)。一些较近的星系,外观像星云,18世纪以来也称为星云。1924年底解决了宇宙岛之争以后,才把二者分开。位于银河系内的称为银河星云,银河系以外的星云称为河外星系或星系。按形状、大小和物理性质,银河星云可分为:广袤稀薄而无定形的弥漫星云,亮环中央具有高温核心星的行星状星云,以及尚在不断地向四周扩散的超新星剩余物质云(见超新星遗迹)。就发旋光性质,银河星云又可分为:被中心或附近的高温照明星(早于B1型的)激发发光的发射星云,因反射和散射低温照明星(晚于B1型)的辐射而发光的反射星云,以及部分地或全部地挡住背景恒星的暗星云。前两种统称为亮星云。反射星云同暗星云的区别,仅仅是在于照明星、星云和观测者三者相对位置的不同。
图1鹰状星云
图2柱状星云
图3环状星云
光度和光谱
用肉眼只能看到一个猎户座大星云,说明一般星云都是十分暗弱的。在《梅西耶星表》(M星表)的103个有一定视面积的天体中,只有11个是真正的星云。就是在1888~1910年陆续刊布的《星团星云新总表》(NGC星表)及其补编(IC)中的13 226个有一定视面积的天体中,也只有一小部分是真正的星云。只是在大口径望远镜,尤其是大视场强光力的施密特望远镜出现后,才开始对星云进行有效的观测研究。气体星云光谱中除氢、氮等复合线外,还有很强的氧、氮等的禁线,如[OⅢ]λλ4959、5007,[NⅡ]λλ6548、6583和[OⅡ]λλ3726、3729等,几乎在所有气体星云的光谱中都可看到。气体星云的光谱中同时存在一个较弱的连续背景,它一部分来自星云内尘埃物质对星光的散射,其强度随星云中尘埃含量而增减;另一部分来自电子的自由–自由跃迁和自由–束缚跃迁。此外,若干星云中还出现被照明星辐射加热到100℃左右的尘埃粒子所发射的红外连续光谱。
气体星云中的电离球
热星对气体星云的激发电离有一个范围。1939年瑞典天文学家B.G.D.斯特龙根确定了电离氢云的半径S0同恒星温度T和星云中粒子数密度N之间的关系:
式中 T0为离照明星 S0处的电子温度, θ=5 040/ T, R为恒星半径。通常把这个半径 S0叫作斯特龙根半径。从这个电离云到周围中性氢云的过渡是急促的,过渡区的厚度只有千分之一 秒差距,所以电离氢云都有一个很清晰的边界。由于 星云中气体和尘埃分布不均匀,加上位于 星云前面的吸收物质分布不规则,实际观测到的电离氢云的边界往往是参差不齐的。
星云的演变
一般认为行星状星云是由激发它的中心星抛射出来的,将会逐渐消失;新星和超新星爆发所抛出的云也在很快地膨胀而逐渐消失。它们都是恒星演化过程中的产物,也是恒星逐渐变为星际物质的过程。在照明星晚于B1型的一些弥漫星云中,一个暗星云可能是和运动着的恒星偶然相遇而被照亮,恒星离开之后重又变暗。已观测到这些星云与它们的照明星的视向速度是不相同的,因而二者之间没有演化上的联系。还有一些发射星云内部包含若干早于B1型的热星,它们常常组合成聚星、银河星团或星协(如O星协)。这些星云和年轻恒星一起分布在银河系旋臂中。因此,一般认为这些星云中的热星群可能是不久前才从这些星云中诞生的。
成分
银河星云中的物质都是由气体和尘埃微粒组成的。不同星云中的气体和尘埃的含量略有不同。发射星云中的尘埃少些,一般小于1%;暗星云中则多一些。星云中物质密度常常十分稀薄,一般为每立方厘米几十到几千个原子(或离子)。星云的体积一般比太阳系大许多倍,虽然密度很小,总质量却常常很大。星云物质的主要成分是氢,其次是氮,此外还含有一定比例的碳、氧、氟等非金属元素和镁、钾、钠、钙、铁等金属元素。近年来还发现有OH、CO和CH4等有机分子。星云中各种元素的含量与宇宙丰度是一致的。在其他星系中也有很多气体星云。
带星云字词语
带星云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