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形式问题论争意思解释
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关于文学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讨论的中心是探索新文学如何与本民族的特点、与人民群众相结合。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号召。
1940年初,毛泽东又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收入《毛泽东选集》时题为《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这些号召在文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939~1940年间,在解放区和国统区掀起了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边区报刊上发表周扬、艾思奇、萧三等人的文章,主要就如何运用民间形式问题展开正面研讨。在国统区就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问题进行的论争中出现了比较极端的意见,有的极度重视民间旧形式,有的则对其全盘否定,论争双方分别以向林冰和葛一虹为代表。到1940年下半年《新华日报》社举办“民族形式”问题座谈会后,郭沫若、茅盾、胡风等人纷纷发表文章,更深入地触及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和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等实质性问题,理论水平有所提高。这次讨论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接受外来影响与继承本民族传统的得失的一次检讨,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大众化问题讨论的继续与发展。
带民族形式问题论争字词语
带民族形式问题论争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