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灭佛

概况介绍

“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次灭佛事件的合称。佛教徒称“三武之祸”。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发展,寺院占有大量土地、人口,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便出现了废佛事件。北魏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开始于444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太武帝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574年,周武帝也发动了一场废佛运动。北魏后期佛教发展迅速。北齐人口共2000万,仅僧尼就有200万,都城寺院达4000多座;北周人口不到1000万,僧尼也占十分之一,境内寺院竟超过1万座。寺院占有大量土地,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仅影响国家赋役收入,而且影响兵源。为了扫除富国强兵的障碍,周武帝下令销毁佛经佛像,勒令僧侣道士还俗,把寺院财产分赐给臣下。从而使北周国力大大增强,为统一北方和以后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845年,唐武宗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全面毁佛运动。僧尼皆令还俗,一切寺庙全部摧毁,所有废寺的铜像、钟磬悉交盐铁使销熔铸钱,铁交本州铸为农具。拆寺院4600余所,还俗僧尼26万多人,拆兰若(私立的僧居)4万余所,收田数千万顷,释放奴婢15万人,释放寺院良人50万以上。“三武灭佛”给佛教以沉重打击,但对发展社会经济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带三武灭佛字词语

带三武灭佛字成语


上一字:马陵之战
下一字:中外朝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