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

概况介绍

唐朝著名诗人。字梦得。中山(今河北正定)人,一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德宗贞元九(793),登进士第,又登宏辞科。两年后,授太子校书,后任淮南节度史掌书记、监察御史等职。与王叔文、柳宗元同为“永贞革新”核心人物,官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协助王叔文管理财政。永贞元年(805),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在朗州期间,深受压抑,写了许多政治讽刺诗,还写了《答饶州元使君书》论述政治和经济问题,并与柳宗元研讨哲学,写了《天论》,阐发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身处逆境,坚持革新的政治理想。10年后,奉召回京,因作《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被视为讥刺新贵,又被贬为播州刺史,后改为连州刺史,并转任夔州、和州刺史。所到之处,考察民情,关心生产和人民生计。文宗太和二年(828),回到长安,任主客郎中,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一首,表现出不屈的意志和对朝廷衰败的讽刺。后被裴度荐为礼部郎中、集贤院学士,此后出任苏、汝、同三州刺史,政绩突出。官终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他一生渴望革新政治,挽救唐王朝的败亡,但深受压抑而抱恨终生。他诗文兼长,成就蜚然,与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同为中唐时期的重要作用。禹锡长期贬谪于巴山楚地,体恤民情,注意学习民歌俚曲,他的《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等都是摹仿民歌之作。格调清新,富于音乐感。他的政治讽刺诗,托物寄兴,讽刺时政,发泄忧愤。有《聚蚊谣》、《飞鸢操》、《养鸷词》、《萋兮吟》等名篇。他还写了许多咏史、怀古以及酬答的诗歌,抒发衿怀,颇多佳作。《金陵五题》、《西塞山怀古》、《蜀先主庙》、《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等,皆为传世名篇。白居易称:“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禹锡虽政治失意,但不减初衷,于创作中显现出达观豪爽积极向上的诗风。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大力支持者,他的文论主张与韩、柳相一致,在创作实践上成就十分突出。他的政论散文和哲学论文尤为出众,《答饶州元使君书》见解精辟,《因论》七篇、《华陀论》针砭时弊,托古讽今。他写的碑、记、铭、祭文之类的文章,也都文笔隽永,见解深刻。柳宗元说他的散文“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

带刘禹锡字词语

带刘禹锡字成语


上一字:李存孝
下一字:金銮殿大学士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