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

概况介绍

唐朝高僧、杰出的佛学家、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祎,通称三藏法师或唐三藏,俗称唐僧。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县缑氏镇)人。幼年家贫,隋大业末出家。他博览经论,深感翻译多有讹谬,决心去佛教发源地天竺(古印度)去探本求源。太宗贞观三年(629)一说贞观元年,随商人往游西域,自凉州(今甘肃张家川)西出玉门,途经西域16国,历时4年,饱受艰辛,到达北天竺摩揭陀国那烂陀寺,从戒贤法师受业。又游学西域各国,所到之处讲释论难,博取众说要义。后戒日王召集五天竺僧众及婆罗门等诸异道方家数万人,设无遮大会于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坎诺吉),玄奘宣讲所著《会宗论》及《制恶见论》,并请与会者评议论难。历时18天,无1人敢于诘难。玄奘名声大振,异国蕃人远近皆尊伏之,显示出我国唐代时佛学发展与研究已经超过天竺。玄奘在西域历时17年,往返5万多里,足迹遍及中亚、南亚110个国家和地区,搜集了梵文佛经657部。贞观十九年(645),回到长安,太宗亲自召见,大为赞赏,诏准于弘福寺专心翻译取回的梵文经卷,并令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广召硕学沙门50余人,协助整理。后又造慈恩寺及翻经院,历时19年,译出《瑜加师地论》、《大般若经》等75部经、论,共1335卷,丰富了我国的文化,保存了珍贵的古印度佛教典籍。并于贞观二十年(646),由玄奘口述,其弟子辩机整理完成《大唐西域记》12卷。记述了他在西域所到各国及传闻所知之处的风土习俗、地理物产历史沿革,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及南亚各地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一向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自19世纪后期以来先后出版了英、法译本及日本学者多种注释,我国学者丁谦有《大唐西域记考证》。他还编译出《成唯识论》,倡导“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之说,成为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高宗麟德元年二月初五夜半,于翻译佛经中猝然去世。火化后的遗骨,原藏于樊州(今西安南)佛塔内,后不知去向,1943年发现于南京市中华门外三茂殿石函中。玄奘的成就对佛教影响巨大;他的取经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元人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人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以及后世中各种有关唐僧取经的戏剧,都取材于玄奘的事迹。《全唐文》存录其文37篇。传见《旧唐书》卷191。唐僧人慧立著有《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另外,在《续高僧传》中亦有他的传记。

带玄奘字词语

带玄奘字成语


上一字:郭子仪败史思明于嘉山
下一字:李杜诗篇光照千古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