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

概况介绍

清代著名的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蒲松龄的父亲蒲盘经商为生,但注意对孩子的教育。蒲松龄十二岁以前由父教读经史。十二岁时其父逝世。顺治十五年(1658),他十九岁,参加科举考试,在县、府、道三次考试中均名列第一。考取了秀才,得到山东学道施闰章的赏识。以后多次考试均落第。四十三岁时才补廪膳生。康熙二十九年(1690)五十岁的蒲松龄到山东济南乡试,因病没有考终场,故未落取。其妻子劝他“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酒肉鼓吹为快哉。”从此不再参加考试。康熙四十九年(1710)才得一个岁贡生。斯时年已七十一岁。蒲松龄一生处于贫困生活之中,他十八岁与刘氏结婚,与兄弟分居,仅有“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与人借一点木料将房子隔为内外间,过着“终岁不知肉味”的生活。康熙九年(1670)曾应友人江苏宝应知县孙蕙之聘,去当慕僚,次年返回家乡,以教私塾过活。蒲松龄六十二岁时,刑部尚书王士祯请假回山东,他与王士祯有诗歌唱和。王士祯多次邀他当部属,他都托病推辞。他教私塾三十年,生活稍能维持,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二十二日蒲松龄端坐窗前而逝,年七十六岁。蒲松龄的杰出成就,是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该书大约作于作者二十岁至四十三岁之间。因家贫无力付梓,直至公元1765年才有湖南王氏刻本。《聊斋志异》共收491篇短篇小说。邹弢的《三借庐笔谈》说,作者“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葳,故笔法超绝。”《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多为作者寄托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此外还有路大荒编辑的《蒲松龄集》。

带蒲松龄字词语

带蒲松龄字成语


上一字:嵩岳寺塔
下一字:钱谦益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