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镇起义

概况介绍

北魏末年北方六镇戍兵和各族人民的大起义。北魏建立后,为抵御柔然族的南犯,保卫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的安全,便在北部边界设置了沃野镇(今内蒙古乌拉特旗黄河南岸)、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西)、抚冥镇(武川东北)、柔玄镇(今河北尚义西)和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六个军镇,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镇将都是宗室贵族,镇兵是鲜卑人和中原豪强子弟,免除他们的赋役。然而,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六镇的战略地位和镇兵的身分下降,镇将肆意霸占土地,克扣军粮,奴役兵民,加上连年旱灾,六镇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正光四年(523),柔然主阿那瓌率众三十万进犯六镇,大肆劫掠而去。怀荒镇军民向镇将请求开仓救济,遭到拒绝,于是杀死镇将于景起义。正光五年(524)3月,沃野镇士兵在破六韩拔陵领导下起义,占领沃野镇,定年号真王,继克武川、怀朔两镇。高平镇(今宁夏固原)士兵举敕勒族首领胡琛为王,攻克高平镇,东西部敕勒也相继反魏。接着,六镇全被起义军占领。孝昌元年(525),破六韩拔陵在北魏官兵和柔然兵的内外夹击下失败牺牲,各镇起义军相继被镇压。北魏政府把降服的二十万义军强迫迁往内地冀州、定州、瀛州,这二十万义军又继续掀起了河北人民大起义的高潮。六镇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统治阶级,揭开了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的序幕,标志着北魏统治者末日的到来。但是,六镇起义具有比较明显的兵变性质,起义的主体戍兵不是社会经济的承担者,纪律涣散,对老百姓破坏比较大。

带六镇起义字词语

带六镇起义字成语


上一字:王锡阐
下一字:宗主督护制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