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关盐统三税为中心的国税收入不断增长
概况介绍
国民政府不断膨胀的财政支出,主要是靠不断增长的国税收入来解决的。我们就1934年政府的收入实况加以分析(单元:千元)[1]:关税 356,258 盐税 172,778统税 109,926 烟酒税 9950印花税 67,528 矿税 2781银行税 1163 交易所税 330国家行政收入 8880 国营事业收入 831国有财产收入 727 地方协款收入 671国家机关协款收入 18574 国有营业纯益 35,000其他收入 53,120公债库券 249,643 银行借垫款 43,464上年滚存 9929收入合计 1,115,506
上列各项收入可见:第一,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可分三类:(一)国税收入,计660,386,占总收入的66%;(二)国有企业共收入为167,803,占总收入的14.9%;(三)债券借款收入是291,107,占总收入的25.1%。其他各年度也是国税收入占第一位,其次是债券借款收入。而国有企事业的营利收入是微不足道的,只到本期最后三年,随着国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才逐步开始上升,占有一定的地位。第二,在国税收入中,关、盐、统三税占绝对优势,不仅本年度这样,其他年度也如此。第三,与不断增长的财政支出相适应,国税收入也是不断增长的。如下表:1927年—1936年间的国税收入统计(单位:百万元)[2]:
年度 税项收入 年度 税项收入1927 46.5 1932 583.01928 259.3 1933 659.41929 461.7 1934 748.31930 535.0 1935 704.91931 615.2 1936 1057.3
此表可见:1936年度的税收为10.57亿元,是1928年度的四倍,1929年—1932年度的两倍,比1935年度也增长了30%以上,增长速度很快。从收入分类情况看,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关、盐和统三税,其中关税是最大的税源。关税自主以后,收益逐年增加,超过全部税收总额的一半。1935年以后,虽然比例有所缩减,但仍居主要地位。盐税大约占全部税收总额的四分之一,是仅次于关税的第二大税源。统税实行较晚,然而自1931年后,所占地位逐年上升,也成为一项重要税源。1927年—1936年国民政府关税、盐税、统税实收数及其占税项收入的百分数[3]
注:(*1)坐拨征收费及退税未除去。(*2)括弧内系各该年度预算数字。首先,上表可见,在本期内三税收入数额大体上是关税高居首位。在正常情况下,关税收入占全部税收半数以上,有些年度且高至百分之六七十,其中1934年—1935两个年度,由于贸易衰退,大量走私,以及日本侵入华北等非常情况,关税锐减。该两年度实收数字低于预算数字各在3亿元以上,从而影响该两年度税项收入,致其未能完成预算部分,亦各3亿元以上。关税在税收中,因而亦在整个岁入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亦得到证明。在一般情况下,盐税居第二位,其实收数常占税收百分之二三十左右。统税居第三位,通常占税收百分之十几,乃至百分之二十几。其次,还可看出,在本期内国内经济政治情况虽极不正常,而关、盐、统三税收入却与年俱增,增长极为显著。以1936年度数字与1928年度相比,关税增长了3.5倍多;盐税更增长了八倍多;统税也增长了四倍多。总计关、盐、统三税合占整个国税收入的95%左右。可见,国民政府国税收入的支柱就是被称为“三大税源”的关、盐、统三税。国税收入总额在十年中增长了四倍多,而且在1936年突破10亿元大关,这说明它在财力方面比它的前任——靠借债度日的北京政府富裕多了,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也为全民族参加的抗日战争的发动和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带以关盐统三税为中心的国税收入不断增长字词语
带以关盐统三税为中心的国税收入不断增长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