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概况介绍
唐朝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故又称杜少陵,于成都时,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人又称为杜工部。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曾祖时,移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此。西晋大臣、著作家杜预之13代孙;祖父杜审言,为修文馆学士;父杜闲,官朝议大夫,兖州司马,终奉天令。他家传深厚,7岁即作诗文,14岁便涉足文坛与前辈结交。《壮游》诗曰:“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20岁游吴越,24岁至洛阳,举进士不第,遂游齐赵。天宝三载(744),于洛阳与李白结交,出游梁宋,这时诗作充满壮志豪情。35岁入长安,应试落第,困守十载。至天宝十四年(755),始得微职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此间,饱受艰辛,对唐代社会的腐败有了深刻认识,他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诗歌创作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同年,暴发安史之乱,他一度被俘,困于长安。次年4月逃离长安,抵肃宗行在凤翔,任左拾遗,后因上书营救房琯,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一阶段他写下了大量反映战乱、忧国忧民的优秀诗歌,达到了创作的高峰。乾元二年(759),弃官携家至秦州(今甘肃天水),后经同谷入蜀。至成都次年,在裴冕帮助下,于浣花溪营建草堂,暂时安居下来。代宗宝应元年(762),蜀中军阀混战,杜甫避乱梓州、阆州。广德二年(764),返成都,经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次年严武卒,失去依靠,便离开成都东下,经渝州、忠州、云安至夔州。居2年,写下大量吊古、咏怀、忆昔之作,多有佳篇,尤于七律更加成熟。后流离辗转于湖北、湖南,大历五年(770),病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中。终年59岁。杜诗各体兼备,博大情深。极其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急剧转变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上承《诗经》以来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下开中唐“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运动,并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极其深远,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故被尊为“诗圣”。在艺术性方面,尽得古今之体势,尤长于五、七言古体和律诗,题材深广,情真意切,苍劲凝炼,锤炼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今存杜诗1400余首。前人研究杜诗的著作很多,历代校注批点本约有550余种,今存也有170余种。清人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最为详尽,闻一多著有《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冯至著有《杜甫传》。带杜甫字词语
带杜甫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