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爽文起义
概况介绍
乾隆五十一年(1786),以台湾彰化的林爽文为首领的农民起义军在当地揭起了抗清义旗。知县孙景燧、副将赫生额率官兵前往镇压,林爽文占据了有利地形坚守,官兵不敢进攻,就放火焚烧了附近的几个村落,这更激起了群众的义愤。十一月二十七日,林爽文率部夜袭清军,清军节节败退,最后全军覆没,孙、赫二人也被起义军杀死,随即攻占了彰化、诸罗、凤山等州县。清总兵官柴大纪率军前往“进剿”,虽然还有当地地主武装的配合,也未取得进展。清政府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正月诏派福建水师提督等渡海增援,也屡战屡败。鉴于形势十分严竣,乾隆于同年六月调陕西总督福康安、内大臣海兰察率军十余万人前去镇压。福康安到台后,首先把“作战不力”的柴大纪等人逮捕,押送北京处死,藉此鼓舞士气,随后就对起义军的根据地诸罗一带猛攻。在强大的官兵面前,起义军经过艰苦异常的战斗,最后退守到地势险要的番社。林爽文和另一起义军首领庄大田团结当地的少数民族继续战斗。乾隆五十三年(1788)初,在密集的清军围困下,起义军伤亡惨重,终于失败了。林爽文、庄大田先后被俘壮烈牺牲。林爽文领导的起义军失败后,台湾三合会的一位女会员郑氏又组织了林爽文的残部屡次与清军作战,战斗中还俘虏过清军的将官。最后,也因为寡不敌众而失败了。郑氏被捕后壮烈牺牲。带林爽文起义字词语
带林爽文起义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