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福星
概况介绍
近代民主革命者。字东亚,祖籍广东镇平(今蕉岭)人。祖、父两代侨居南洋,他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903年毕业于巴达维亚(今雅加达)中华学校,后随父至台湾,入苗栗公学。时日本统治台湾,“亡国之民”、“厥状悲惨”,因对日帝、满清切齿痛恨。1902年内渡,途经厦门参加同盟会,结识黄兴、赵声等著名革命党人。至广东,受聘为广东视学,旋赴南洋考察学务,受聘为新加坡华侨中学校长。在此期间,任缅甸同盟会联络站书报社主任,来往于河内、仰光等地,鼓动华侨参加革命。1911年居巴达维亚,闻广州举事,当即兼程赴义,参加敢死队,随黄兴攻入总督衙门,为掩护同志负伤。事败后走香港,辗转再赴巴达维亚,发展组织,为武装革命筹款。武昌起义暴发后,立率华侨义军二千人星夜驰援。次年2月南北和议成,这支队伍才宣布解散。1912年1月1日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消息传到台湾,当地人民抗日复台热情极为高涨。8月受孙中山之命,与刘士明相邀组织力量赴台,进行驱逐日本殖民主义的革命。12月12日,联络了十一名志士泛海东渡。抵台后,建立同盟会台湾支部,并据险苗栗设革命机关“中华联络会馆”,起草《大革命宣言书》,历数日本殖民统治十一大罪状。台湾人民闻风而动,一时入同盟会者达一千五百余人。罗编会员为旅、团、营、队,在台北、基隆、新竹、新化等地都设立了革命据点。1913年10月,新竹革命党人窃军械库事发,日寇大肆搜捕。12月1日,在东势角被迫仓猝发难,攻打日本警厅,失败后在淡水被捕。在法庭上,严刑不屈,怒目陈词,指斥殖民主义种种罪行。在狱中著诗文明志,坚信革命必胜。1914年3月就义。抗日战争胜利后,遗骨安葬于罗冈山麓。带罗福星字词语
带罗福星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