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奇逢

概况介绍

清初理学家,字启泰,号钟元,直隶容城(今保定容城)人。他经历明清两朝,先后十一次被征聘授官,均辞不就,人尊之为“征君”。孙奇逢与黄宗羲、李颙并称清初三大儒。但孙奇逢思想保守,坚信理学,广为传授,当时直隶、河南一带的学者多出其门。万历二十九年(1601),他十七岁,考中了举人。便立志于钻研理学,在科场上年年落第,万历三十九年(1611)春,再赴北京,以教书为生,准备再去应试,但仍然未中。当时朝政日坏,他认为这是“人心不仁”造成的。于是绝意仕途,以传授宋明理学为己任。时魏忠贤专政,陷害左光斗、周顺昌等人。孙奇逢舍家卖产,奔走营救,求正在督师关外的孙承宗营救。孙深受感动,欲以贺圣寿为名,入朝除掉魏忠贤。被熹宗制止。左光斗等人被仗杀,他长歌痛哭把左光斗、周顺昌、魏大中收葬。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在沈阳建立大清,清兵南下保定,孙奇逢集合士民死守容城,清兵两千人围攻容城七日不下。因容城无险可守,孙奇逢率众数百人到五峰山据守,闻警则备战,无事则讲学,方圆数百里闻风而至,明廷几次召聘都被他拒绝。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陷北京,明亡。孙奇逢痛哭遥祭崇祯。他仍然拥兵山中,拒不执行清廷命令。顺治进京以后,他并未继续抵抗,而是剃发换装,投降了清朝。但他仍然拒不出仕。顺治三年(1646)清人圈地,孙奇逢被驱赶出家,几经迁徙,才在友人帮助下定居辉县夏峰村。从此开始了他的讲学和著述活动。这里是元代理学家许衡讲学的旧址。他新盖草屋,取名“兼山堂”,各地前来受业者,络绎不断。在朝为官的汤斌、耿介等人,也来求教。影响远及江浙一带。康熙十四年(1675)夏,卒于夏峰。年九十二岁。他的著作有《四书近指》、《理学宗传》、《岁寒集》、《岁寒堂续集》。他的孙子收编为《夏峰先生集》十四卷。他的学术思想是调和朱熹、王守仁的学说,认为朱的穷理、王的良知,都是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他强调实践:“学问之事患无处下手,故无得力处,知在躬行二字上著手,便一了百当矣。”(《夏峰先生集》卷四),但仍然鼓吹“存天理,去人欲”,抱残守缺,使自己常常矛盾。他有诗云:“有心除妄重增妄,著意求清愈不清”(同上卷十二)。他的诗作,不事铺张,直抒胸臆,较有气魄。

带孙奇逢字词语

带孙奇逢字成语


上一字:陈维崧
下一字:李世贤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