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天文历法
概况介绍
明王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将元大都的天文官陆续调往南京,成立钦天监。明太史院使刘基对元授时历作了一些次要改动后,改名大统历,进献皇帝,颁行全国。明初在南京鸡鸣山建有观象台,迁都北京后,在齐化门城墙上建立司天台。明代司天监设有回回科,他们计算天象,颁布回回历书。明代航海天文学有所发展,特别是郑和多次下西洋中,使用了“牵星术”定位定向,留下了“过洋牵星图”。测得北极星及其他恒星的高度和方位,可以按图得到地理纬度及航向。明代在天象观测方面,比较突出的是留下了1572年和1604年两次超新星爆发的记录。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至七年(1634),在徐光启、李天经先后领导下的历局,聘请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等耶稣会士参加,编译《崇祯历书》一百三十七卷。此书采用了一些较好的天文数据,介绍了中国当时不知道的天文现象和科学成果,使用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简化了计算,引进周日视差和蒙气差的数值改正和明确的地球概念,并引用了地理经纬度的测算计算方法。这些数据和计算方法,保证了历法推算的较高精度,使我国学者开始了解了一些欧洲天文学知识。带明代的天文历法字词语
带明代的天文历法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