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

概况介绍

字幼平,一作幼元,号石斋,谥忠烈。漳浦(今属福建)人。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进士。是时,阉党魏忠贤擅权,黄与人相约,“尽言报国”,“共劾魏党”。四年(1634),授翰林院编修,为经筵展书官。越二年,东林党人周起之被迫害下狱,黄氏倾资营救。毅宗崇祯十年(1637)任少詹事,充经筵日讲官,因上疏弹劾权臣与崇祯帝犯颜谏争,被贬为江西布政司都事,未任,返乡。后被崇祯疑为结党而入狱。十四年(1641)谪戍广西。越年秋,复原官,以病归,居家著术。南朝弘光间,黄氏为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唐王隆武间,任武英殿大学士,兵败被清兵俘杀。道周为人正直,严操守,重气节,刚直敢言,通籍20年,三次被革,受尽发配、囹圄之苦。居官之外,一生精力主要从事著述、讲学,海内从之问业者达几千人,史称学贯古今。学问渊博,尤精《易》学。其自然观认为“气”为构成万物之基本要素,赞同后期浑天说,把大地看作是个宇宙空间的圆球的理论。对月亮盈亏和潮汐涨落等均有研究。不信鬼神,不信天命。其《易》学思想,继承汉代京房到宋代邵雍的象数字,认为《易》理是对日、月、天地等自然界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强调治《易》要“本于日月”,“准于天地”,摆正理、象、数三者辩证关系,吸取《易》的实测精神。其言“格物致知”,强调客观外界事物对人们认识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无物,何得有心、有意、有知;既有心、有意、有知,何以无物?”(《楁坛问业》卷十七),而人们认识外界事物,首先得“格物”,去接触熟悉客观事物,其所指之“物”,即天文历象、鸟兽、草木等自然事物,有别于宋儒所谓“天理”、“人伦”诸教条。注重读书好学,主张先博后约。在修养问题上,提倡“修己以敬”(同上卷十五)。论人性,继承孟子的性善说,反对宋儒“气质之性”说,否认人有先天上智下愚之别,认为后天的变“恶”变“愚”,均是“风会不同,习染渐异”(同上卷十四)。只要后天主观努力,中品之人皆可成为上品之人。一生著述宏富,约40种,至百万言,有《石斋先生经传九种》、《黄漳浦集》。

带黄道周字词语

带黄道周字成语


上一字:三言
下一字:冯梦龙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