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之战
概况介绍
明崇祯时明清在辽东的一次决战。明王朝自辽沈失守后,在辽东的军事重镇是锦州(今属辽宁)和宁远(今辽宁兴城)。松山(锦州南)、杏山(松山西南)、塔山(杏山西南)是锦州和宁远的后卫和屏障,而锦州的军事战略地位尤为重要,成为明清两军在辽东的必争之地。明崇祯十四年(1641),清军直逼锦州,采取了扎营挖沟,围而不攻的战术。当时,锦州守将祖大寿,曾一度降清,他借取亲眷的理由回到锦州后仍效忠明朝。锦州外城由他带来的蒙古兵驻守,蒙古兵见清军准备长期围困锦州,十分惊恐,开城降清。祖大寿率明军坚守内城。明政府得知锦州被围,调宣府(今河北宣化)总兵杨国柱,大同(今属山西)总兵王朴、密云(今属北京)总兵唐通、蓟州(今天津蓟县)总兵白广恩、玉田(今属河北)总兵曹变蛟,山海关(今属河北)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今辽宁兴城)总兵吴三桂,八镇大军十三万,由蓟辽总督洪承畴统率赴援锦州。洪承畴将粮草囤于杏山与塔山之间的笔架山,亲率六万人先行,开始还打得不错,屡败清军,清军向盛京(今辽宁沈阳)求援,皇太极率三千骑兵增援。八月十九日抵松山。皇太极把清军主力驻孔于松山与杏山之间,专门截击洪承畴援军,又挖深沟切断松山与杏山之间的通道,派兵夺取了洪承畴在笔架山的粮草。明军因粮草断绝而军心动摇。大同总兵王朴贪生怕死,率部逃走,接着唐通、马科、吴三桂、白广恩四总兵相继逃走,清军从后追击,明军被歼五万三千多人。洪承畴率残兵一万多人退守松山,皇太极仍采用围而不攻的战术,洪承畴五次突围,皆被堵回。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松山粮尽,副将夏成德开城降清,洪承畴、曹变蛟、王廷臣被俘,曹变蛟、王廷臣不屈被杀,洪承畴被带至盛京后诱降。松山失守后,锦州守将祖大寿也因粮尽出降。四月九日,塔山失守,二十一日杏山降清。松锦之战后,明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辽东战局大势已去。崇祯十七年(1644),清军入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清王朝。带松锦之战字词语
带松锦之战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