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

概况介绍

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出为山东副使。时严嵩父子专权,杨继盛弹劾严嵩十大罪而被陷入狱。世贞竭力营救,既死,以棺殓之。嵩恨之,借故杀其父王忬,并免世贞官。穆宗即位,世贞偕弟世懋为父伸冤,得昭雪复官。后历任太仆卿、右副都御史、南京刑部尚书。世贞生有异禀,读书过目不忘。善诗,好古文。官刑部主事时,即与王宗沐、李先芳、吴维岳等结诗社,后与李攀龙同为文坛“后七子”领袖。攀龙去世,独操文柄二十年。前后七子中以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李攀龙最负盛名,有“何李王李”之目。论者称嘉靖七子中,元美才气十倍于鳞(李攀龙),当时名虽七子,实则一雄,影响颇巨。以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主张作文返其始以高其格,尽其变以广其体。其一生著述宏富,亦多变化。早年过分是古非今,晚年亦能深自反省,有较大改变。其文学观是包融百家,会通众说,既伟且杂。将李梦阳、何景明的文学复古运动喻为“天地再辟”,又批评其正变云扰,剽袭雷同。论文对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的文章虽持批评态度,亦不满于七子派的文章。肯定唐宋派倡导的平易、恣纵、自得的风格。论诗,提出将创新与变化融入拟议之中,以修正李攀龙的主张。对古人作文之法,世贞既重法又不泥法,提倡信手拈来,无非妙境,主张尚法与达意并举,意与法兼顾。提出才、思、格、调之说,认为诗之格调生于才气,与才气互为制约,格调主于情实,当先情实而后格调。在诗文创作上强调“剂”的重要,主张才与格、意与法、变与恒、意与象应持兼“剂”的态度,对于古与今之不同的文学流派亦取兼“剂”的态度。其诗以乐府古体最佳,散文记游亦所擅长。于戏曲尤有研究,其《艺苑卮言》,论述南北曲产生原因及其优劣,时有创见。据传所撰《鸣凤记》,以反严嵩为题材,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时代感,为传奇表现重大题材开了先河。另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世说新语补》、《凤洲笔记》、《弇州稿选》、《全唐诗说》、《弇山堂别集》、《弇州山水题跋》等。

带王世贞字词语

带王世贞字成语


上一字:豫园
下一字:焦芳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