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文学意思解释
基诺族文学(Jino literature),主要指中国基诺族民间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其中巴什情歌(氏族内恋人唱的情歌)和村社规范文学尤具特色。
基诺族社会流传着不同时期产生的神话。早期神话《阿嫫小贝》(造地的母亲)讲述远古时候只有茫茫的水,水里有一个巨大的蛤蟆——胞布。女巨人阿嫫跳进胞布的口里用力一撑,蛤蟆躯体爆裂,一只眼珠变成太阳,一只眼珠变成月亮。阿嫫把水中的散裂物拢成地,把空中的散裂物拼成天,搓下身上的污垢变成草木、动物和人,吹气成风,挥汗成雨。但造出的万物互相争斗,一片混乱。阿嫫又造7个太阳晒死一切,发大水洗涤大地,只留下躲进木鼓避难的玛黑、玛妞两兄妹。玛黑、玛妞破鼓而出后,阿嫫赐予他们3粒葫芦子,其中一粒种下后发芽长藤结出一个葫芦,葫芦裂成三瓣分别变成有翅的鸟类、四脚的动物类以及植物。玛黑、玛妞成亲后繁衍人类。还有一种说法:阿嫫所给的几颗葫芦子种下后活了两棵,其中一棵雌的结了一个大葫芦,里面有说话的声音。玛黑、玛妞想用火棍烙开看,但火棍靠近哪里,哪里就传出哀求声,最后一个叫阿妣欧的老妈妈让玛黑、玛妞往她所在位置烙。葫芦烙开了,相继出来基诺族、汉族、傣族、布朗族,但阿妣欧却被烙死了。关于阿嫫创世,还有一则神话,说阿嫫挑土创造澜沧江边的大山,因扁担被人安上利刃,走到基诺山西边时扁担突然折断,土倒出形成乳房形的俄节阿鲁山,扁担形成澜沧江中的长岛,阿嫫也因流血过多而死去。
基诺族传说中有关于母系祖先、父系祖先的传说。母系祖先的传说讲祖先米里几德和门普少得发明了引水竹槽和巫术,在外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取回神物三角石,从而使人丁兴旺。她们的女儿、孙女及后代分别创建了十几个女儿村寨。父系英雄的传说讲述阿普少雪和曹扣王都是因为有神刀而大败敌人,又因为嗜杀成性而被自己人杀死。传说中数量最多的是关于食人者“特车”的传说,如《你为什么不打着火把来》、《青年猎手智斗老食人者》、《舅舅阿德》等。这些传说叙述特车与人共处,但因食人而暴露身份,以及人们消灭特车的故事。此外还有关于寨名、种子的传说。
基诺族歌谣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仪式歌、情歌、劳动歌、儿歌等。其中的情歌有赞美的巴洒情歌、求爱的巴勒情歌、相思的巴漂绍情歌、对变心恋人讽喻的巴也情歌、与已婚旧恋人唱的巴交情歌等。而最震撼人心的是巴什情歌。这类情歌实际是叙事歌,大都表现一对青年男女真挚相爱、却因属于同一氏族而不能结合的故事。它们根据结尾的不同分为悲剧式、申诉式、抗争式、升华式等4种类型,由有过氏族内恋爱经历而又不能结合的旧情侣在过年和“上新房”活动时对唱。巴亚寨悲剧式巴什情歌《到鬼寨成双》叙述:一对氏族内青年男女从小青梅竹马,长大真心相爱,直至同居,却得不到社会认可。他们相约到鬼寨成双。女主人公首先殉情,9年后阴灵到人间把自己的“巴什”恋人接去阴间完婚。这一类情歌比较深刻地反映了氏族外婚取代氏族内婚过渡时期的一些社会现象。基诺族还有一类被称为村社规范文学的文学形式。这一类文学在作品的内容程序、歌唱的时间地点、歌唱者角色和形式等方面都系统规范,主要作用在于维护以寨老为轴心的父系村社政体的稳固和谐,确保村社秩序的正常运转。它的载体是过年、上新房与婚礼等节庆时唱的一系列歌,如过年时寨老履行其神圣使命所唱的选过年日子歌、打铁歌、刀耕火种歌、寨际礼仪歌、刀耕仪式词等。
带基诺族文学字词语
带基诺族文学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