鲮意思解释

(Cirrhina molitorella;molar pharyngo teeth beard labeo),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鲮属的一种。又称鲮公、土鲮鱼。体梭形,侧扁,腹部圆,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头短,吻圆钝,吻皮下垂覆盖于上唇基部,边缘光滑;上唇发达,边缘具裂纹,与上颌分离;口下位,呈一横裂;下唇和下颌分离;上下颌角质化;须2对,吻须粗壮,口角须短小;背鳍分枝鳍条12~13根,臀鳍分枝鳍条5根;尾鳍深分叉;体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在胸鳍基部后上方有8~9片鳞的基部为黑色,聚成为1块长菱形斑。幼鱼尾鳍基部中央有一黑色斑点。土鲮鱼在中国分布于珠江水系、海南省、台湾省、韩江、闽江、澜沧江和红河。栖息于水温较高的水体内,为江河中下层鱼类,偶亦进入静水水体。以藻类为主要食料。也吃一些高等植物碎屑、水底腐殖物和吞食少量浮游动物。在天然水体中可长到2~2.5千克,产量较大,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珠江流域早已作为养殖对象。肉味鲜美。

(鯪) 【繁体】 (鯪) 【异体 古文】

拼音:línɡ部首:总笔画:16部外笔画:8结构:左右五笔:QGFT倉頡:NMGCE通用字

基本释义:

  • línɡ
  1. 〔~鱼〕a.体侧扁,口小,有两对须,肉味鲜美,亦称“土鲮鱼”;b.古代传说中人面鱼身的人鱼,亦作“陵鱼”;c.古代传说中腹背有刺,能够吞舟的大鱼。
  2. 〔~鲤〕哺乳动物,全身有角质鳞片,无牙齿,吃蚂蚁。鳞片可入药。俗称“穿山甲”。
  3. (鯪)

便捷查询:

  • 同音查询: ling音汉字línɡ音汉字同部首查询: 鱼部汉字同笔画查询: 16画汉字

鲮(鯪) línɡ

  1. 古代传说中的怪鱼。也作“陵鱼”。
  2. 鲮鱼。俗名土鲮鱼、雪鲮、鲮公、花鲮。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鲮属。身体延长,腹部圆,背部青灰色,腰部银白色。头短小,吻圆钝。口下位,上下颌的前方具角质化边缘,适于刮取水底附着物。不耐低温,生活在淡水中。在天然水体中,鲮鱼会舐刮水底岩石等物体上的附着生物(如着生绿藻、硅藻、丝状藻类等),还摄食淤泥中的有机物质。

《康熙字典》释义

【亥集中】【魚字部】

【廣韻】力膺切【集韻】閭承切,

带鲮字词语

鲮组词 鲮字组词

带鲮字成语


上一字:
下一字:双孔鲤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