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烈度意思解释
地震烈度(汉语拼音:Dizhen Liedu;英语:Seismic Intensity),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地面振动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们感觉的强弱、器物反应的程度、房屋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面景观的变化情况等。因此烈度的鉴定主要依靠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宏观考察和定性描述。
从概念上讲,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混淆。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一般只评定一个数值。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点有不同的烈度值,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评定烈度的高低,有必要制定一个统一的评定标准。这个规定的标准称为地震烈度表。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Ⅻ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欧洲1992年编订了《欧洲地震烈度表》。日本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I度至Ⅶ度,共8个等级。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中国1999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
早期的地震烈度表完全以地震造成的宏观后果为依据来划分烈度等级。但宏观烈度表不论制订得如何完善,终究用的是定性的判据,不能排除观察者的主观因素。为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物理标准来评定烈度,这种物理标准既要同震害现象密切相关,又要便于用仪器测定。首先被研究的物理量是地震时的地面加速度峰值。因为一般认为地震引起的破坏是地震惯性力造成的,而惯性力又决定于地面加速度。这样就给烈度的每一等级附加上地面峰值加速度。结果表明,烈度每增加一度,加速度大约增加一倍。后来加入地震烈度表的物理量还有地面峰值速度。中国现行的地震烈度表已经加入了加速度和速度两项物理量数据。
中国地震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份评定地震烈度的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地震烈度表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编制的《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年中国地震局审查通过了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之后又在1999年和2008年两次对该标准进行修订,目前施行的是2008年公布实施的国家标准《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08):
(0.22 ~ 0.44) 0.03
(0.02 ~ 0.04)
(0.45 ~ 0.89) 0.06
(0.05 ~ 0.09)B个别中等破坏,少数轻微破坏,多数基本完好C个别轻微破坏,大多数基本完好0 ~ 0.08
(0.90 ~ 1.77) 0.13
(0.10 ~ 0.18)B少数中等破坏,多数轻微破坏和/或基本完好C少数中等和/或轻微破坏,多数基本完好0.07 ~ 0.22
(1.78 ~ 3.53) 0.25
(0.19 ~ 0.35)B个别毁坏,少数严重破坏,多数中等和/或轻微破坏C少数严重和/或中等破坏,多数轻微破坏0.20 ~ 0.40
(3.54 ~ 7.07) 0.50
(0.36 ~ 0.71)B少数毁坏,多数严重和/或中等破坏C少数毁坏和/或严重破坏,多数中等和/或轻微破坏0.38 ~ 0.60
(7.08 ~ 14.14) 1.00
(0.72 ~ 1.41)B大多数毁坏C多数毁坏和/或严重破坏0.58 ~ 0.80
备注:
- 数量词的界定:
- “个别”为10%以下;
- “少数”为10%~45%;
- “多数”为40%~70%;
- “大多数”为60%~90%;
- “绝大多数”为80%以上。
- 评定烈度的房屋类型:
- A类:木构架和土、石、砖墙建造的旧式房屋;
- B类:未经抗震设防的单层或多层砖砌体房屋;
- C类:按照VII度抗震设防的单层或多层砖砌体房屋。
- 房屋破坏等级:
- 基本完好:承重和非承重构件完好,或个别非承重构件轻微损坏,不加修理可继续使用。对应的震害指数范围为0.00 ≤ d < 0.10;
- 轻微破坏:个别承重构件出现可见裂缝,非承重构件有明显裂缝,不需要修理或稍加修理即可继续使用。对应的震害指数范围为0.10 ≤ d < 0.30;
- 中等破坏:多数承重构件出现轻微裂缝,部分有明显裂缝,个别非承重构件破坏严重,需要一般修理后可使用。对应的震害指数范围为0.30 ≤ d < 0.55;
- 严重破坏:多数承重构件破坏较严重,非承重构件局部倒塌,房屋修复困难。对应的震害指数范围为0.55 ≤ d < 0.85;
- 毁坏:多数承重构件严重破坏,房屋结构濒于崩溃或已倒毁,已无修复可能。对应的震害指数范围为0.85 ≤ d ≤ 1.00。
- 表中给出的“峰值加速度”和“峰值速度”是参考值,括弧内给出的是变动范围。
各国家和地区使用的烈度度量
国家、地区 使用的烈度度量 中国大陆 中国地震烈度表(CSIS) (GB/T 17742-2008) 欧盟 欧洲宏观地震度量 (EMS-98) 香港 麦加利地震烈度 (MM) 印度 梅德韦杰夫·史邦豪雅·卡尼克烈度度量 (MSK-64) 以色列 梅德韦杰夫·史邦豪雅·卡尼克烈度度量 (MSK-64) 日本 日本气象厅震度阶级 (JMA) 哈萨克 梅德韦杰夫·史邦豪雅·卡尼克烈度度量 (MSK-64) 俄罗斯 梅德韦杰夫·史邦豪雅·卡尼克烈度度量 (MSK-64) 台湾 日本气象厅震度阶级 (JMA) 美国 麦加利地震烈度 (MM)带地震烈度字词语
带地震烈度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