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意思解释
抗心律失常药(antiarrhythmic drug),能防治心律失常的一类药物。一般指防治过速性心律失常的药物。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的钠、钙、钾离子的转运,影响心肌细胞自律性、传导性,抑制异位激动或中止折返活动,从而纠正心律失常。按临床实用的Williams-Vaughan分类(见表),分为以下4类:
①Ⅰ类药物。即钠通道阻滞药。能减慢心肌传导,终止折返活动。根据它们对钠通道的作用特点,又分为Ⅰa、Ⅰb及Ⅰc三个亚类。Ⅰa和Ⅰc类作用较强,但对病态心肌、重症心功能障碍和缺血心肌特别敏感,易发生促心律失常副作用,使用要谨慎。
②Ⅱ类药物。为阻滞β–肾上腺素能受体。能降低交感神经效应,减轻由β–受体介导的心律失常。此类药降低缺血心肌的复极离散度、提高致颤阈值,由此降低冠心病的猝死率。能降低窦房结和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减慢传导速度,故对有窦房结功能障碍和传导功能障碍者使用时要谨慎。
③Ⅲ类药物。基本上是钾通道阻滞剂。能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复极时间、有效不应期,终止折返活动,防颤、抗颤。抗心律失常作用较好,但副作用甚多,临床应用要谨慎,细致观察。
④Ⅳ类药物。为钙通道阻滞剂。能减慢窦性心率,延长房室结不应期,故能终止房室结参与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减慢房室结传导,故能减慢房颤时的心室率。由于负性肌力作用较强,因此在心功能不全时,不宜选用。此外,还有一些药物虽不属于该分类之中,但有时也用于治疗某些心律失常,例如洋地黄类、腺苷、阿托品、硫酸镁及某些中药等。
应用抗心律失常药,既要熟悉其有效的一面,也要了解其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甚至可能有促心律失常(用抗心律失常药后,原来的心律失常反而加重或发生原来没有的心律失常)的负面作用,还要了解它们与其他药物的相互影响。要权衡利弊,选用适当药物。
带抗心律失常药字词语
带抗心律失常药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