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疾病意思解释
纵隔疾病(diseases of mediastinum),各种原因所致胸腔内纵隔病变。可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包括肿瘤、炎症等,临床以纵隔肿瘤多见。
概述
人体的胸腔分左右两个胸膜腔,两侧胸膜腔的中间部分称为纵隔。纵隔内含有心脏、胸内大血管、气管、食管、神经和淋巴组织等。纵隔可以划分数个区域,自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交接处,在体表可摸到该角呈一明显的横嵴)向后引水平线至第四胸椎体下缘部位,此线以上称上纵隔,线以下称下纵隔。上纵隔又以气管为界,前部为前上纵隔,后部为后上纵隔。下纵隔又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心包前为前纵隔,心包所在处称中纵隔,心包与脊柱之间称后纵隔。
前上纵隔主要有胸腺、胸内甲状腺,后上纵隔有气管、食管、主动脉弓及其三条头臂血管分支、胸导管、迷走神经等。下前纵隔有胸腺下部、淋巴结、脂肪和结缔组织等。下后纵隔有食管、胸导管、降主动脉及其分支、奇静脉、半奇静脉、迷走和交感神经等。
纵隔肿瘤
来源于纵隔内组织器官的原发性纵隔肿瘤。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纵隔内残存胚芽的遗留、纵隔外组织的异位种植以及纵隔内组织在一定条件下的突变有关。纵隔肿瘤均可用X射线胸片、CT、超声检查鉴别确诊,行手术切除。
原发性纵隔肿瘤
类型繁多,发生率临床以神经源性肿瘤最多,其次为畸胎类肿瘤和囊肿、胸腺瘤等。临床表现与肿瘤的大小、部位、性质、生长速度以及是否侵及邻近器官结构有关。15%~58%的纵隔肿瘤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依照纵隔的临床分区,各种纵隔肿瘤在纵隔内各有其相对的好发部位。医学影像学检查是其诊断的主要手段。胸部CT、磁共振显像(MRI)、X射线造影(上消化道造影、血管造影等)、放射性核素检查、超声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肿瘤的来源、性质、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和鉴别诊断。
神经源性肿瘤
纵隔内最常见的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良性神经纤维瘤最多见。恶性神经源性肿瘤较少,多发于儿童。绝大多数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无明显症状。肿瘤体积大时可出现压迫刺激症状。
畸胎类肿瘤
常见,因其组织成分中各胚层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实体性畸胎瘤和囊性畸胎囊肿(皮样囊肿),有时也可呈混合囊实性肿物。绝大多数位于前纵隔。多为良性,少数恶性者多见于实体性畸胎瘤。胸部X射线检查在前纵隔心底部可见圆形或椭圆形肿物。
胸腺肿瘤
多位于前纵隔或前上纵隔,临床多见为胸腺瘤,其他有胸腺囊肿、胸腺癌、胸腺类癌及胸腺脂肪瘤等,均属少见或罕见。胸腺瘤多发生于成年人,半数以上为良性。
胸内甲状腺肿
多发生于前上纵隔内,多数为颈部甲状腺肿部分或完全坠落至前上纵隔内所致,少数可为纵隔内迷走甲状腺组织发展而形成。大多数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
心包囊肿
胚胎时期原始心包腔未能融合或胚胎胸膜的异常折叠所形成。多位于前下纵隔,70%位于右侧心膈角处,与心包腔多不相通。多无临床症状。
支气管囊肿
胚胎发育过程中来自前肠的支气管胚芽异变与支气管分割而形成的先天性囊肿。囊壁含假复层纤毛上皮,多与支气管不相通。囊肿多位于中纵隔气管分歧部或主支气管附近。
肠源性囊肿
胚胎期原始消化道发育过程中部分腔隙未能与正常消化道融合相通而形成。囊肿内层可为食管、胃或肠黏膜,多为胃黏膜。外层为平滑肌,无浆膜层覆盖,一般与食管不相通。囊肿多位于后纵隔食管附近,常与食管壁相接或完全包埋于食管肌层内,故临床亦称食管囊肿。
原发性纵隔淋巴瘤
原发于纵隔内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纵隔以外其他部位没有类似病变,周围淋巴结不肿大。约5%~10%的恶性淋巴瘤以纵隔为原发部位。临床可分纵隔霍奇金氏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两类。前者好发于青壮年期成年人,患者多为女性。部分患者可有与淋巴瘤相关的全身表现,如发热、盗汗、体重下降及皮肤瘙痒等。纵隔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发病率小于20%,主要为弥漫性大细胞型和淋巴母细胞型两类。纵隔淋巴结肿块巨大,常为单侧非对称性肿大,浸润性生长,常伴有胸腔积液和气道阻塞,上腔静脉梗阻也较常见。全身症状相对少而无特异性。
纵隔炎症感染
各种原因引发的纵隔间隙内的急性或慢性炎症。虽不多见,但因其解剖部位的特殊性及治疗上的困难性,其后果相当严重。治疗原则为抗感染及营养支持,同时要针对病因治疗。
急性纵隔炎
为急性纵隔化脓性细菌感染,常为继发性。其感染来源常为胸内或颈部感染病灶的蔓延扩散;各种原因造成的食管、气管支气管破裂;以及胸内纵隔手术后(包括心血管手术)感染。
慢性纵隔炎
多为真菌、结核、放线菌或组织浆细胞病等引起的炎性肉芽肿所致,少数也可由急性化脓性纵隔炎转化而来。是纵隔内广泛纤维化的原因之一。
纵隔气肿
纵隔间隙内有气体积存。
病因
多为外伤,包括胸部严重创伤时所致的肺组织、气管及支气管或食管的破裂或损伤。医源性损伤(内镜检查误伤、气管切开或人工呼吸机使用不当)及颈部开放损伤或罕见的腹部胃肠道破裂穿孔也可引起。纵隔气肿随纵隔内的积气量和压力增高可向纵隔上下蔓延达颈胸后部或腹壁。
临床症状
取决于纵隔内的积气量多少。少量积气时可无明显症状,仅在胸部X射线片上有所表现。大量积气而成严重的张力性纵隔气肿时,可产生明显的压迫症状而影响呼吸循环功能。
治疗
以治疗原发病因为主。对少量积气无明显症状者,无需特殊治疗。对大量积气呈张力性纵隔气肿有明显压迫症状者,可在局麻下于胸骨切迹上方切开,以引流纵隔内积气和减压。合并气胸者应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带纵隔疾病字词语
带纵隔疾病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