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文学意思解释

土家族文学(Tujia literature),中国土家族民众创作的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口头文学在土家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神话、古歌、传说、故事、叙事歌等。

土家族神话有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神话、射日神话、族源神话、图腾神话等。解释天地和人类由来的神话丰富多彩。《张古老做天李古老做地》讲述古时一片混沌,张古老用五色石补天,补得平平整整;李古老造地,脚一划成河,手一捏成山,棒一捅成天坑和溶洞。《咿罗娘娘》讲述咿罗娘娘用植物造人,树干做骨架,荷叶做肝肺,红豆做肠子,葫芦做脑袋,在脑袋上剁7个孔,吹口仙气,就成了人。《水杉的传说》讲述古时大冰冻,而水杉却青枝绿叶,覃阿土希和覃阿土贞兄妹俩沿水杉往上爬,终于得救。兄妹俩成亲生下一个红球,红球裂,变成人。族源神话也很有特色。《虎儿娃》说虎和人结合生下一个脸形半人半虎的孩子,叫虎儿娃。他长大后斩杀魔王,救出三公主,并与三公主成亲繁衍后代,他们就是后来的土家人。《土家的祖先》说洪水后剩下的兄妹结婚,生下一个肉坨坨,兄妹把它剁成18块用泥巴包住放在18棵树杈上,49天后都变成人。因是用泥巴包住长大所以叫土家人,放在什么树杈上长成就姓什么。《佘氏婆婆》说一个叫佘香香的姑娘梦见两只小鹰闯入怀中而怀孕,生下一男一女。佘香香死后兄妹俩遵天意结为夫妻,子孙便是后来的谭姓土家人。

土家族古代歌谣最有民族特色的是与各种习俗相联的摆手歌、薅草锣鼓歌、哭嫁歌等。摆手歌是土家人民在摆手活动时由梯玛(祭司)诵唱、具有史诗性质的长诗,用古老深奥的土家语唱。它记述了天地起源、万物萌生、民族迁徙、祖先业绩、先民早期生产生活等内容。摆手歌《将帅拔佩》表现勇士将帅拔佩两次率众击破外敌客王兵马的入侵,讴歌土家先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薅草锣鼓歌是在土家人上山动土前所举行的祭祀仪式上唱的歌。由歌头、请神歌、扬歌、送神歌四部分组成。扬歌是主歌,有固定的传统叙事段子,如《山伯歌》、《苦竹娘》等;也有不固定的随编随唱的唱词。哭嫁歌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地区,过去姑娘十二三岁就开始学。传统的哭嫁歌紧扣婚礼仪式,唱由哭开声、哭爹娘、哭哥嫂、别姊妹、哭众亲友、骂媒人、哭席、哭开脸、哭祖宗、哭穿衣、哭上轿等环节组成,内容贯穿这样一条感情线索:伤离别—担心前途—埋怨媒人和父母—怨命、怨自己生错了女儿身。此外,土家族还有其他与各种生产紧密结合的劳动歌,与各种祭祀有关的《梯玛神歌》以及时政歌、情歌等。

土家族传说有人物传说、山川景物传说、动植物传说、风俗传说等,以歌颂古代英雄人物传说最突出。《巴蔓子》讲有一年巴国发生内乱,巴国将军巴蔓子到楚国求援,答应楚王割让三座城池作为条件。平乱后楚王讨要城池,巴蔓子以生命答谢楚王以抵所许之愿。《向老官人》表现土家族民族英雄向老官人与皇帝斗争的故事,传奇色彩浓郁,故事性强。另外,山川景物传说《清江水是怎样变清的》、《鸳鸯峰》,动植物传说《狗饿雀》、《金银花》,风俗传说《过赶年》、《西兰卡普》等较有影响。幻想性较强的故事有《兄弟种瓜》、《蛇郎》,巧女故事《幺儿媳妇》,傻女婿故事《淘见识》,机智人物故事《哄财主》等。

土家族文人作品现存最早的是酉阳十五世土司冉天章的诗《题仙人洞》,产生于15世纪中叶,明至清前期土司统治期间。土家族文人作品的作者主要是土司及其弟子,著名的有田九龄、冉天育、田甘霖、田舜年等。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作者群扩大到平民百姓,有彭秋潭、田泰斗、陈汝燮、陈景星、彭勇行等,他们的不少作品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对土家族地区山水的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汪承栋、黄永玉、颜家文等的诗歌创作,孙健忠、蔡测海、李传锋等的小说创作取得比较突出的成就。孙健忠的长篇小说《醉乡》从土家族精神文化的历史更新的角度,反映土家族的农村经济改革,题材新颖,主题深刻。蔡测海的《远处的伐木声》通过老桂木匠的女儿阳春抛下老父亲和未婚夫跟一位泥水匠出走的故事,反映时代进步对穷乡僻壤的影响。

带土家族文学字词语

带土家族文学字成语


上一字:哈尼族文学
下一字:侗族文学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