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学意思解释
彝族文学(Yi literature),中国彝族民众创作的民间口头文学、毕摩经籍文学和作家文学,以及碑铭文学、古代诗学理论著述的总和。彝族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支系众多,其文学有鲜明的民族性、支系性和地方性。
彝族古代文学遗产十分丰富,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形成两条文学主线——民间口头文学与毕摩经籍文学(见毕摩文学)。毕摩是彝族本土宗教祭司和知识分子群体,他们不仅以古老的彝文创作了分门别类的古典经籍诗歌,还对传统文学技巧和诗歌写作经验进行了理论总结,留下了一脉相承的古代诗学著述(见彝族古代诗学理论),同时对大量的口头文学作品进行了记录、整理、汇编,从而在本民族古代传统书面文学的发展史上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彝族作家文学兴起于明清之际,以土司家族的诗文创作为主要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地彝区相继涌现了一批汉语作家和诗人,母语创作与双语创作也随后在彝族文坛上蔚起。
民间口头文学
彝族活形态的文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神采。韵文的有民间歌谣、史诗、抒情长诗和叙事长诗等,散体的有神话、传说、故事、笑话等。
民间歌谣
涉及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协调劳动、配合仪式、表达爱情、游艺娱乐、训诫教导、传授知识、裁决是非、抨击丑恶等多种社会功能,成为彝族社会自古相尚的歌诗传统。这些作品有古歌、仪式歌、酒歌、情歌、苦歌、儿歌、时政歌等类型,语言古朴清新,风格沉郁含蓄,写景、抒情、叙事、寓志兼而有之。大多通过口承方式沿传至今,同时各地也广泛流存着许多彝文手抄本。
①古歌。创世类的有《天地是怎么分开的》、《猴子变人》、《洪水滔天歌》等;劳动歌有《围猎》、《做弩歌》、《织猎网》、《节令歌》等。这些口头歌谣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大都篇幅短小,节奏明快,多为三言或五言体。仪式歌大多从远古时期的祝咒经词发展而来,通常在举行祝咒、祭祀等仪式活动时唱颂,如出猎仪式上的《祭猎神词》、招魂仪式上的《招魂经》、咒鬼仪式上的《驱鬼词》、祭火仪式上的《祭火歌》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长篇祝咒经诗和祭祀经诗《紫孜妮楂》等都是本土宗教文学的代表作。酒歌有《酒源歌》、《酿酒歌》、《酒药歌》、《敬酒歌》及婚丧嫁娶习俗中的“酒礼对歌调”。苦歌主要有“孤儿歌”、“苦楚调”和“阿苏巴底”(单身汉歌)等多种传统曲牌,大多反映普通民众的生活苦难和悲壮情怀,具有抗争精神和批判色彩。彝族情歌数量众多,内容含括整个婚恋过程。如《有了蜜蜂要有花》、《阿细情歌》等。大小凉山的“阿惹纽体”(幺表妹)情歌是情歌中最有特色的歌体曲牌,诺苏彝人有多种异文的长篇抒情长诗《我的幺表妹》,贵州彝族至今沿传着以歌为媒的礼俗,以及古老的歌场礼仪和完整的演唱程式。情歌有多种固定的歌调,有三段体情歌“叟口咪”,也有爱情叙事长歌“走谷”。
②风俗歌。内容囊括狩猎、采集、耕种等生产仪礼生活,迎亲送友、建房盖屋、年节喜庆、社会群集等社会仪礼生活,以及出生、成年、婚丧嫁娶等人生仪礼生活。如婚仪过程演唱的婚俗歌调中以哭嫁歌的内容最为丰富:哭诉身世、父母的养育之恩、姊妹的离别之情、对姑娘生活的眷念及对未来的茫然和不安。云南彝族的长篇哭嫁歌《普曲荷姑》,先追溯古代婚嫁的起源及其有关习俗的渊源,转而以母亲与女儿的对唱,传达姑娘临嫁时的愁怀,感人肺腑。丧俗歌调是独具一格的文学现象,如“车格”、“赤梅葛”、“恳洪呗”等,另有毕摩们的送灵诗《指路经》或《送魂经》。此外,各地还有专题性的长篇丧祭经诗,如《作祭经》、《作斋经》等。这些作品包容着历史、迁徙、重大事件、生产生活知识、传统习俗等内容,反映出强烈的历史观和祖灵信仰,以及对族群生存繁衍的希冀和对生命永续的追求。
史诗
作品从类型上可分为创世史诗、迁徙史诗和英雄史诗。
①创世史诗。以“创世”为基本线索,以开天辟地、族群起源、迁徙定居、农耕稻作、文化创造、社会发展为叙述程式,反映彝族先民的历史观。迄今为止已出版的作品有《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查姆》、《梅葛》、《尼咪诗》、《尼苏夺节》、《洪水纪》等。
②迁徙史诗。以彝族先民六祖部落及其支系的世系谱系和历史事件为叙述线索,充分反映古代彝族部落的氏族迁徙、内外战争、婚姻联盟、农耕猎牧、家支兴衰、支系的地域分布和风俗礼制的演进。这一题材的系统代表作主要是“六祖史诗”,包括《古代六祖》、《六祖魂辉》、《六祖源流》三部作品。
③英雄史诗。在勇士歌和英雄传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长篇作品有《铜鼓王》、《俄索折怒王》和《支嘎阿鲁王》,被称为彝族三大英雄史诗。这些作品反映了从原始部落分化到阶级制度这一“英雄时代”的社会生活,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理想、道德观念、尚武精神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史观。
叙事长诗和抒情长诗
早期为民间口耳相传,后多有彝文手抄本传世。目前已出版的作品达数十部之多。如《红白杜鹃花》、《一双彩虹》、《阿诗玛》等。这些长诗的题材大多以爱情婚姻为叙事主线,抒情与叙事相结合,心理描摹细腻真切,曲调反复咏叹委婉动人。
创世神话
主题与创世史诗异曲同工。代表作品有《诸神争大》、《开天辟地史》、《天上的神人和地上的神人》、《人类和石头的战争》等。这些神话对彝族文学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传说
题材多样。人物传说有歌颂英雄人物和智者先贤的,有塑造心高志洁的女性人物的,有传扬著名毕摩和能工巧匠的等。史事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和时代的特征。另外还有地方风物传说、节日习俗传说等,反映了彝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
民间故事
可分为幻想故事(童话)、生活故事、寓言故事和笑话故事等。这些故事艺术构思巧妙,情节曲折,结构短小,寓意深刻,形象鲜明,语言流畅,风格淳朴清新。童话中的“变形故事”最有特色,有蛇郎型、青蛙骑手型、田螺女型、龙女型、鱼姑娘型、毛衣女型等多种故事类型。生活故事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反映了人际关系、社会现象、道德观念、日常生活和生产经验。以爱情为主题的生活故事基本上属于理想化身型,如《若者娜》、《一双彩虹》、《红白樱花不分离》、《杜鹃花开布谷鸣》等,都是通过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和死后化身为动植物,或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表现彝人的思想感情和婚姻理想。
寓言和笑话
寓言从内容上可分为动物寓言、植物寓言、物象寓言和人事寓言等类型,大多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情节简约,形象生动,富于深刻的哲理。笑话乐观豁达,风趣调侃。以单纯的行为叙述,出人意外的情节突变,抖落出妙趣横生的包袱,充满喜剧色彩。
碑铭文学
迄今发现的大量彝文金石铭文主要为反映祖先源流、祖德纪功、宗支祭祀等内容。碑文大都由当地著名毕摩撰写,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云南禄劝的《镌字崖》是一篇歌颂罗婺祖先功德和叙述祭祖仪礼的韵文作品,文辞华美,比喻形象,是彝族碑铭文学中的代表作。
古代诗学
彝族古代诗学理论发轫于魏晋,而盛于唐宋以后,发展于明清之际。这些诗学著述大多为毕摩撰著,涉及诗歌的起源与发展、创作主体的知识结构、诗歌的本体特征、彝诗体例、彝语诗律、诗歌功能以及诗歌传播接受等问题,表明彝族古代诗学在历史发展中已经潜在地形成了一脉相承、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戏剧
彝族戏剧历史悠久,至今尚保存着一种古老、粗犷的傩戏“撮泰吉”(直译为“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被戏曲界推考为原始傩戏的“活化石”。另一种过“虎节”时表演的“跳老虎”(彝语称为“罗麻乃轰”)也保留着古老戏曲的特征。民间小戏萌芽于明末清初。最早的彝剧是双柏县的毕摩李三多创编的《阿佐分家》及民间艺人编演的《大王操兵》,均为彝剧的传统剧目。经过长期的酝酿和发展,彝剧作为新兴的民族剧种,20世纪50年代后在金沙江畔的楚雄彝州崛起。楚雄彝剧剧目分为两大类:一类取材于彝族民间传说或叙事长歌,另一类取材于现实生活。其中重要的大型彝剧有《咪依噜》、《铜鼓祭》和《臧金贵》等。彝剧有独特的民族唱腔,常用的有“梅葛调”、“放羊调”、“曼莫若调”等。伴奏的乐器有笛子、三弦、芦笙、月琴、大三弦、锣、鼓、钹等,并采用唢呐和叶子吹奏,以增强气氛。此外,黔剧中的《奢香夫人》和滇派京剧中的彝族剧目《多沙阿波》、《阿诗玛》和《凤氏彝兰》也在当代中国的戏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作家文学
明清之际,随着当时彝汉文化的交流,云南、贵州彝区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彝族文人,并以土司家族的诗文创作为特征。其中重要的作品有高奣映的《妙香国草》、禄洪的《北征集》、余昭的《大山诗草》、女诗人安履贞的《灵园阁遗草》和余若瑔的《㥞雅堂诗集》,以及那文凤的《雁字诗》和鲁大宗的《听涛轩诗钞》。在汉族文学理论的熏陶下,在文学观与创作理念方面,较有影响的有诗人高奣映的“气格说”和余昭的诗论,以及李云程的《古文笔法百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50多年中,彝族作家文学蓬勃发展,在小说、诗歌、散文、电视剧、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等方面皆有拓展,出现了集老、中、青三代作家和诗人为一体的创作群体。其中,李乔、李纳和苏晓星的长篇小说,吉狄马加、倮伍拉且的诗歌创作,杨阿洛、阿库乌雾等人的母语创作和双语创作皆有较广泛的影响。此外,彝族文学的搜集、整理、翻译、出版、教学和研究工作,已具相当规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带彝族文学字词语
带彝族文学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