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社会学意思解释
文艺社会学( sociology of literature and art),以社会学的观点、理论为指导,运用社会学的原理、方法,从文学与社会的总体关系出发,多方面、多层次地研究政治机制、经济结构、意识形态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诸如各种文学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条件,文学内容的确立、承袭、传播、接受,文学作品传播的运作机制、手段方式,文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介乎文艺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又称文学社会学。
文艺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产生得较晚,但文艺社会学的思想萌芽很早就产生了。在西方,古希腊人的模仿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是对“行动”的模仿,柏拉图认为文学是对“理式”的模仿),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达·芬奇的第二自然说,W.莎士比亚关于戏剧应该是时代演变的模型的见解,都属于这个范畴。17世纪的N.布瓦洛,18世纪的J.W.von歌德、D.莱辛、D.狄德罗、文克尔曼、J.G.von赫尔德都十分重视文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在中国,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知人论世”说,都触及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王充在《论衡》中特别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为世用,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篇无补;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此外,崇尚“美刺”、追求“与政通”、主张“文以载道”等文学批评传统,都表明中国古代文论具有强烈的社会学取向。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社会学角度的批评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文艺社会学诞生的标志是1800年法国作家斯达尔夫人(1766~1817)《从文学与社会学制度的关系论文学》的发表。如题所示,它关切的焦点是文学,但审视文学的角度却是“文学与社会学制度的关系”。这是批评史上第一次自觉地透过文学与社会学的关系考察文学现象,因而意义重大。就具体操作而言,斯达尔夫人着重探讨了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对文学的内在影响,主张把欧洲文学划分为北方文学和南方文学两大类。沿着这个思路,19世纪法国艺术史家H.丹纳在其《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中提出了著名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元素说,并以之分析欧洲文学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主张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的“文化背景”,并在探讨艺术起源的过程中着重探讨了原始艺术与原始社会的关系。此后,德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F.梅林在《莱辛辩伪》中,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G.V.普列汉诺夫在《艺术与社会生活》、《没有地址的信》中,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系统而深入地考察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复杂关系。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P.拉法格的《浪漫主义的根源》、《雨果传说》、《革命前后的法国语言》也强化了文学的社会学之维。
当代文艺社会学日益繁荣,主要表现在:流派众多,如马克思主义学派、法国的波尔多学派、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等;除与哲学、史学、伦理学的传统关系外,与其他新兴学科相互渗透、关系密切,如法学的某些法律概念(如“著作权”)的引入,可以帮助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独创性”概念。
带文艺社会学字词语
带文艺社会学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