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意思解释
丹参,中药名。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具有活血祛瘀,凉血清痈,养血安神。主治妇女月经不调,经行困难,产后瘀血腹痛,肢体疼痛,心腹刺痛,症瘕积聚;温热病,身发斑疹,热毒疮疡;失眠,烦躁,心悸怔忡等证。现代药理实验证明,丹参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降血压及镇静安定作用。
别名有:赤参,山参,紫丹参,红根,红骨笋,红暖药,紫党参,红参,血参,血参根,血丹参,红丹参,赤丹参,血生根,血山根,木羊乳,连马,山红萝蔔,活血根,靠山红,烧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大红袍,蜜罐头,蜂糖罐,朵朵花根,却蝉草根,却蝉草根,奔马草根,长鼠尾草根,水羊草根等。
植物形态,为多年生草本,有丹红色肥大的根,俗称“红根”,茎高40~80厘米,多分枝,被长柔毛。叶常为奇数羽状复叶,顶端小叶较大,小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先端钝,边缘具圆锯齿,两面被柔毛,下面较密。轮状聚伞花序成顶生或腋生,组成假总状花序,密被腺毛及长柔毛;小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先端二唇形,萼筒喉部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蓝紫色,二唇形,花冠筒外伸,弯曲,筒内有毛环。椭圆形小坚果,花期5~8月,果期8~9月。
药材详情
- 【别名】郄蝉草、赤参、木羊乳、逐马、奔马草、山参、紫丹参、红根、山红萝卜、活血根、靠山红、红参、精选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大红袍、蜜罐头、血参根、朵朵花根、蜂糖罐、红丹参
- 【药用部位】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
- 【性味】苦,微温。
- 《本经》:味苦,微寒,无毒。
- 《吴普本草》:岐伯:咸。
- 李当之《药录》:大寒。
- 《本草经疏》:味苦,平,微温。
- 入心、肝经。
- 《纲目》:手少阴、厥阴血分药。
- 《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足厥阴经。
- 《本草正》:心、脾、肝、肾血分之药。
- 【宜忌】无瘀血者慎服。
- 《本草经集庄》:畏咸水。反藜芦。
- 《本草经疏》:妊娠无故勿服。
- 《本草备要》:忌醋。
- 《本经逢原》:大便不买者忌之。
- 【成份】
- 根主含二萜醌类色素,丹参酮(tanshinone)Ⅰ,ⅡA, ⅡB,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异丹参酮(isotanshinones)Ⅰ,Ⅱ,异隐丹参酮(1socryptotanshinone),丹参新酮(miltirone), 丹参酸甲酯(methyl tanshinonate), 羟基丹参酮ⅡA(hydroxytanshinone), 二氢丹参酮Ⅰ(dihydrotanshinone I),丹参新醌甲、乙、丙,次甲丹参醌(methylenetanshinquinone)和鼠尾草酚(salviol)。另报道合铁锈醇(ferruginol)、Δl-丹参新酮(Δl-dehydromiltirone)、Δl-丹参酮ⅡA(Δl-dehydrotanshinone IIA)、丹参新醌丁(danshenxinkun D)和1,⒉二氢丹参醌等。
- 除二萜醌类化合物外,尚含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c aldehyde)、β-谷甾醇和D(+)β-(3,4一二羟基苯基)乳酸(即丹参素,丹参酸甲),以及缩羧酸化合物(salvianolic acids)A,E等。
-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安神宁心,排脓,止痛。治心绞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血崩带下,癥瘕,积聚,瘀血腹痛,骨节疼痛,惊悸不眠,恶疮肿毒。
- 《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
- 《吴普本草》:治心腹痛。
- 《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
- 陶弘景:渍酒饮之,疗风痹。
- 《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呜吼。
- 《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
- 《滇南本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冲,惊悸不寐。
- 《纲目》: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
- 《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镇静止痛。治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子宫出血,吐血,乳腺炎,痈肿。
常用药方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 外用:熬膏涂,或煎水熏洗。
- 【常见药方】
- 治妇人经脉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产前胎不安,产后恶血不下并治之。兼治冷热劳,腰脊痛,骨节颊疼:丹参(去芦)不以多少,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经脉不调食前,冷热劳无时。(《妇人良方》丹参散)
- 治经水不调:紫丹参一斤,切薄片,于烈日中晒脆,为细末,用好酒泛为丸。每服三钱,清晨开水送下。(《集验拔萃良方》调经丸)
- 治经血涩少,产后瘀血腹痛,闭经腹痛:丹参、益母草、香附各三钱。水煎服。
- 治腹中包块:丹参、三棱、莪术各三钱,皂角刺一钱。水煎服。
- 治急、慢性肝炎,两胁作痛:茵陈五钱,郁金、丹参、板蓝根各三钱。水煎服。(③方以下出《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 治妊娠胎堕,下血不止:丹参十二两,细切,以清酒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千金方》)
- 治心腹诸痛,属半虚半实者:丹参一两,白檀香、砂仁各一钱半。水煎服。(《医学金针》丹参饮)
- 治腰髀连脚疼:杜仲八两,丹参五两,独活、当归、芎劳、干地黄各四两。上六味切,以绢袋盛,上清酒二斗债之五宿,服二合,日再。忌芜荑。(张文仲)
- 治神经衰弱:丹参五钱,五味子一两。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 治小儿汗出中风,身体拘急,壮热苦啼:丹参半两,鼠粪三七枚(微炒)。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浆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丹参散)
- 治妇人乳肿痛:丹参、芍药各二两,白芷一两。上三味,以苦酒渍一夜,猪脂六合,微火煎三上下,膏成敷之。(《刘涓子鬼遗方》丹参膏)
- 治阴疼痛或肿胀:丹参一两,槟榔一两,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蘹香子半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丹参散)
- 治寒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自汗出欲死:丹参半两,锉,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热酒调下二钱。(《圣惠方》)
- 治风热,皮肤生瘖癍,苦痒成疥:丹参四两(锉),苦参四两(判),蛇床子三合(生用)。上药以水一斗五升,煎至七升,去滓,乘热洗之。(《圣惠方》丹参汤)
- 治热油火灼,除痛生肌:丹参八两,剉,以水微调,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涂疮上。(《肘后方》)
入药方剂
安神剂
- 冠心通络丸
- [组成] 丹参20g,旋覆花10g,杏仁10g,茯苓10g,茜草10g,干地龙10g,薤白10g,法半夏10g,山...
- [功效] 活血通络,理气宽胸,宣痹止痛,定悸安神。
- [主治] 冠状动脉硬化,心肌供血不足,胸闷气短,心悸心痛等。
- [出处] 《古今名方》引谭曰强经验方。
- [配方] 丹参五灵脂半夏山楂杏仁琥珀甘草茜草茯苓菖蒲蒲黄薤白远志陈皮
- 安神补心丸
- [组成] 丹参30两,五味子(炙)15两,石菖蒲10两,珍珠母(煅)200两,夜交藤50两,旱莲草30...
- [功效] 养心安神。
- [主治] 由于思虑过度、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健忘、头昏耳鸣、心悸。
- [出处] 《中药制剂手册》。
- [配方] 丹参五味子合欢皮夜交藤女贞子珍珠母生地黄石菖蒲菖蒲菟丝子
- 养心安神膏
- [组成] 牛心1个,牛胆1个(用小磨麻油3斤浸熬听用),川黄连3两,大麦冬2两,丹参2两,玄参2...
- [主治] 心虚有痰火不能安神,亦治胆虚。凡年老心怯,病后神不归舍,及少年相火旺,心肾不交,怔忡梦遗,亦不因惊而不能寐者。
- [出处] 《理瀹》。
- [配方] 丹参党参半夏地骨皮大麦天冬天花粉柏子仁桔梗牛胆玄参白芍石斛苦参蒲黄远志连翘郁金陈皮麦冬麻油黄耆黄芩黄连
- 金药
- [组成] [[丹参5钱,茯神5钱,龙齿3钱,琥珀3钱,辰砂2钱,橘红4钱,半夏4钱,天麻5钱,石菖蒲2...
- [主治] [[小儿受惊,气散神浮,发热;其热必夜甚,外无表证,内无停滞,但见额上及眉宇间赤色,印堂青色睡中惊,烦躁不宁。
- [出处] [[《小儿诸热辨》。
- [配方] 丹参半夏天麻橘红琥珀石菖蒲茯神菖蒲龙齿
- 鸱头丸
- [组成] [[鸱头1枚(臭者,炙令黄色),蜣螂7枚(去翅足,微炙),桂心半两,茯神半两,赤芍药半...
- [主治] [[小儿惊痫,发动经年,不断根源。
- [出处] [[《圣惠》卷八十五。
- [配方] 丹参牛黄甘草芍药茯神莨菪蚱蝉蛇蜕蜣螂露蜂房鸱头麝香
补益剂
- 滋阴壮水膏
- [组成] 元参4两,生地3两,天冬3两,丹参2两,熟地2两,萸肉2两,黄柏2两,知母2两,麦冬2两...
- [主治] 男子阴虚火旺,午后发热,咳嗽痰血,或郁热衄血,吐血,或涎唾带血,或心烦口干,惊悸喘息,眼花耳鸣,两颧发赤,喉舌生疮,盗汗梦遗,腰痛脊酸足痿;妇人骨蒸潮热,或经水不调,或少腹热痛,及一切阴虚有火之症。
- [出处] 《理瀹》。
- [配方] 丹参党参半夏地骨皮天冬杏仁杜仲枳壳黄柏柴胡桑白皮桔梗橘皮牛膝白术白皮白芍知母羌活胆星蒲黄薄荷连翘郁金防风青皮香附麦冬黄耆
- 助孕汤
- [组成] 月季花6g,玫瑰花6g,丹参15g,当归9g,生地9g,白芍9g,柴胡6g,香附9g,苏梗6g,桔...
- [功效] 调经助孕。
- [主治] 月经不调,久不孕育者。
- [出处] 《临证医案医方》。
- [配方] 丹参月季花柴胡桔梗玫瑰花白芍香附鹿衔草
- 助阴孕子丸
- [组成] 山茱萸(酒浸,去核取肉)2两5钱,当归(酒洗)1两,熟地(酒蒸)2两,蛇床子(炒,去...
- [功效] 抑气滋荣,生血理脾。种子,增寿。
- [主治] 妇人无子。
- [出处] 《古今医鉴》卷十一。
- [配方] 丹参山茱萸桑寄生白术白芍砂仁蛇床子阿胶陈皮香附黄芩
固涩剂
- 遗精丸
- [组成] 熟地炭3两,白芍2两,沙蒺藜2两,制首乌2两,杜仲1两,旱莲草2两,党参3两,山药2两,...
- [主治] 男子遗精。
- [出处] 《内外验方秘传》卷下。
- [配方] 丹参五倍子党参山药杜仲桑螵蛸牡蛎白芍莲须蒺藜藜赤石脂金樱子韭菜子龙骨
- 通泉饮
- [组成] 炒枣仁1两,麦冬1两,天门冬3钱,北五味1钱,人参3钱,丹参3钱,远志1钱,当归5钱,甘...
- [功效] 补心气,生津液。
- [主治] 过于欢娱,大笑不止,阳旺火炎,心中无液,心气损伤,遂致唾干津燥,口舌生疮,渴欲思饮,久则形容枯槁,心头出汗。
- [出处] 《辨证录》卷八。
- [配方] [[[丹参]]人参天门冬柏子仁甘草远志麦冬
- 十全育真汤
- [组成] 野台参4钱,生黄耆4钱,生山药4钱,知母4钱,玄参4钱,生龙骨(捣细)4钱,生牡蛎(捣...
- [主治] 虚劳,脉弦、数、细、微,肌肤甲错,形体羸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坛,精气不固。
- [出处] 《衷中参西》上册。
- [配方] 三棱丹参山药牡蛎玄参知母莪术黄耆龙骨
和解剂
- 调经乌鸡丸
- [组成] 白毛乌骨未炖雄鸡1只(约重1斤,以糯米喂7日,勿令食虫蚁,以绳缢死,干挦其毛,去肚...
- [主治] 月经愆期。由脾胃虚弱,冲任损伤,气血不足,致经来或前或后。
- [出处] 《竹林女科》卷一。
- [配方] 丹参人参天门冬杜仲桑熟地黄甘草生地黄白术砂仁糯米肉苁蓉茯苓麦门冬
- 獭肝金牙散
- [组成] 獭肝1具(炙干),金牙(研)半两,丹砂(水飞,研)半两,狸骨(炙,捣研)半两,牛...
- [主治] 传尸、伏连、殗殜、骨蒸、痃癖冷气,五尸注相染,及蛊注、温疟、注忤心痛、卒死疫疠。]][[
- [出处]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 [配方] 丹参寒水石消石牛黄狸骨獭肝白薇禹余粮苦参蒲黄蜈蚣附子麝香龙胆龙骨
- 凝神辟秽丹
- [组成] 白术(东壁土炒)3两,紫厚朴(姜汁炒)3两,陈皮3两,苍术(米泔水浸1宿,刮去皮)3...
- [主治] 感冒风邪或寒暑疟疾;或早起,或冷暖不时,或食油腻,或闻秽气,呕吐腹泻;饮食不调,胃气不和,腹痛胸胀。
- [出处] 《同寿录》卷一。
- [配方] 丹参甘草白术苍术蒺藜藜陈皮
解表剂
- 薏苡败酱汤
- [组成] 牡丹2两,甘草2两,败酱2两,生姜2两,茯苓2两,薏苡仁3两,桔梗3两,麦门冬3两,丹参...
- [主治] 肠痈。
- [出处] 方出《千金》卷二十三,名见《张氏医通》卷十四。
- [配方] 丹参桔梗甘草生地黄生姜芍药茯苓薏苡仁败酱酱麦门冬
- 一带五参散
- [组成]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取肉,炙)、人参、玄参、沙参、丹参、苦参(看蛇有3分,五参...
- [主治] 大风不仁,皮肤顽麻,绕腰遍身,似蛇皮黑瘾,旋生旋没,身痹。]][[
- [出处] 《增补内经拾遗》卷三。
- [配方] 丹参人参玄参苦参
- 洗浴苦参汤
- [组成] 苦参半两,丹参半两,苦楝根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蒴??根3两。
- [主治] 小儿疥及诸般疮。
- [出处] 《圣惠》卷九十。
- [配方] 丹参苦参防风
开窍剂
- 坤顺丸
- [组成] 鹿茸4两,五灵脂4两,石柱参2两,紫丹参3两,龟版胶3两,延胡索3两,鹿角胶3两,淡黄...
- [功效] 益气,调经。
- [主治] 妇女血气不足,腹冷腹痛,形寒,头晕,带下,腰痠,经水不调。
- [出处]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南京方)。
- [配方] 丹参五灵脂党参大黄川贝母延胡索枸杞子甘草白术白芍砂仁肉桂茯苓菟丝子郁金阿胶陈皮香附鹿茸鹿角胶黄耆黄芩龟版胶
理气剂
- 疏肝解郁汤
- [组成] 香附3钱,青皮2钱,柴胡2钱,玉京2钱,丹参4钱,川芎1钱半,红泽兰4钱,延胡2钱,金铃...
- [主治] 肝郁气滞的经行不畅,色淡红,量少,间有血块,胸胁均胀,有时嗳气,舌苔黄,脉弦。
- [出处] 《中医妇科治疗学》。
- [配方] 丹参柴胡红泽兰青皮香附
- 调经四物汤
- [组成] 当归(酒洗)1钱,川芎1钱,白芍(酒炒)1钱,熟地黄1钱,青皮(去瓤)8分,陈皮8分,...
- [主治] 血气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
- [出处] 《鲁府禁方》卷三。
- [配方] 丹参川乌头桃仁熟地黄白芍砂仁红花陈皮青皮香附
- 棱莪消积汤
- [组成] 三棱3钱,莪术3钱,丹参3钱,赤芍3钱,延胡索3钱,丹皮3钱,桃仁4至5钱,苡仁4至5钱,...
- [功效] 破瘀理气,清化湿热。
- [主治] 盆腔炎癥瘕期。
- [出处] 《妇产科学》。
- [配方] 三棱丹参延胡索桃仁莪术败酱草酱
理血剂
- 丹参饮
- [组成] 丹参一两(30g)]]檀香[[砂仁各一钱半(各6g)
- [功效]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 [配方] 丹参檀香砂仁
- 前列腺汤
- [组成] 丹参、泽兰、赤芍、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青皮、川楝子、小茴香、白芷、...
- [功效] 活血化瘀,行气导滞。
- [主治] 慢性前列腺炎,有瘀滞见症者。
- [出处] 《中医外科学》。
- [配方] 丹参小茴香川楝子桃仁没药泽兰王不留行白芷红花茴香败酱草酱青皮
- 凉血活血汤
- [组成] 槐花、紫草根、赤芍、白茅根、生地、丹参、鸡血藤。
- [功效] 清营凉血活血。
- [主治] 心肝二经蕴热郁于血分,蒸灼肌肤所致血热白疕,皮肤起红斑,基底红较明显,表面银白色鳞屑多,剥离后有出血点,发病迅速。
- [出处]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配方] 丹参槐花白茅根紫草鸡血藤鸡血
清热剂
- 清营汤
- [组成] 水牛角(30g)]]生地黄五钱(15g)元参三钱(9g)竹叶心一钱(3g)麦冬三钱(9g)[[丹参二钱(...
- [功效]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 [配方] 丹参水牛角生地黄竹叶连翘麦冬黄连
- 清凉华盖饮
- [组成] 甘草6钱,生明没药4钱(不去油),丹参4钱,知母4钱。
- [主治] 肺中腐烂,浸成肺痈,时吐脓血,胸中隐隐作疼,或旁连胁下亦疼者。
- [出处] 《衷中参西》上册。
- [配方] 丹参没药甘草知母
- 生蒲黄汤
- [组成] 生蒲黄24g,旱莲草24g,丹参15g,郁金15g,丹皮12g,生地12g,荆芥炭12g,川芎6g。
- [功效] 凉血散瘀,活血止血。
- [主治] 血分有热,眼底出血,视物不清,视力减退。
- [出处] 《眼科六经法要》。
- [配方] 丹参荆芥蒲黄郁金
驱虫剂
- 驱虫丸
- [组成] 明雄黄1两,芜荑5钱,雷丸5钱,鬼箭羽5钱,獭肝1具,丹参1两5钱,麝香2分5厘。
- [功效] 驱邪杀虫。
- [主治] 传尸劳瘵。
- [出处] 《医学心悟》卷三。
- [配方] 丹参獭肝芜荑雄黄雷丸鬼箭羽麝香
- 兔头散
- [组成] 兔头1分(烧灰),狐骨1分(烧灰),甜葶苈1分(炒令香),蛇头1枚(微炙),虾蟆1分...
- [主治] 湿(匿虫),虫蚀肛门赤烂,下血疼痛。
- [出处] 《圣惠》卷六十。
- [配方] 丁香丹参干姜黄柏百草霜芒消苦参菥蓂虾蟆蜣螂角蒿铁青黛麝香黄矾
- 将军散
- [组成] 大黄(微炒)1两,黄芩1两,黄耆(炙)1两,赤芍5钱,玄参5钱,丹参5钱,山茱萸(去核...
- [主治] 妇人阴痒,是虫蚀,微则为痒,重则痛。
- [出处] 《寿世保元》卷七。
- [配方] 丹参大黄山茱萸玄参蛇床子黄耆黄芩
祛湿剂
- 萆薢分清饮
- [组成] 川萆薢2钱,黄柏5分(炒褐色),石菖蒲5分,茯苓1钱,白术1钱,莲子心7分,丹参1钱5分...
- [功效] 导湿理脾。
- [主治] 赤白浊属湿热者。诸淋。
- [出处] 《医学心悟》卷四。
- [配方] 丹参黄柏白术石菖蒲茯苓莲子心菖蒲萆薢车前子
- 楝实洗方
- [组成] 楝实半升(无实用根皮代),楝叶及嫩枝(锉)1升,凌霄叶及藤(锉)1升,丹参3两(细...
- [主治] 一切新久干湿癣。
-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 [配方] 丹参地榆枳壳楝叶皂荚苦参蛇床子
- 大豆甘草汤
- [组成] 甘草3两,丹参、黄芩、白蔹各等分。
- [主治] 茎上湿痒作疮,及注干疮。
- [出处] 《杏苑》卷八。
- [配方] 丹参甘草白蔹黄芩
祛暑剂
- 四物加香薷厚朴汤
- [组成] 四物(芍用赤芍)、加丹皮、泽兰、厚朴、香薷、陈皮、甘草、丹参、麦冬、赤苓、竹茹。
- [主治] 产后夏月冒暑发热。
- [出处]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 [配方] 丹参泽兰甘草竹茹陈皮香薷麦冬
祛痰剂
- 定痫丸
- [组成] 明天麻1两,川贝母1两,胆南星(九制者)5钱,半夏(姜汁炒)1两,陈皮(洗,去白)7...
- [主治] 男、妇、小儿痫症或癫狂。
- [出处] 《医学心悟》卷四。
- [配方] 丹参僵蚕全蝎半夏天麻川贝母琥珀甘草石菖蒲茯神茯苓菖蒲远志陈皮麦冬
- 胜金元散
- [组成] 白薇半两,人参3分,藁本3分,蒲黄3分,川乌头3分,丹参3分,吴茱萸2分,柏子仁2分,...
- [功效] 安胎,悦怿颜色。
- [主治] 风劳气冷,伤寒咳嗽呕逆,寒热不定,四肢遍身疮痒,血海不调,血脏虚惫,赤白带下,血运血崩,瘀血流入四肢,头痛恶心,血癥积滞,漏下,过期不产。丈夫肾脏虚风。
- [出处] 《鸡峰》卷十五。
- [配方] 丹参五味子人参吴茱萸川乌头干地黄干姜延胡索柏子仁泽兰白薇细辛蒲黄藁本防风
- 清火涤痰汤
- [组成] 丹参2钱,麦冬2钱,茯神2钱,柏仁2钱,贝母2钱,橘红1钱,胆星5分,僵蚕1钱5分(炒)...
- [主治] 痰火,甚则阳狂烦躁,语言错乱。
- [出处] 《医醇剩义》卷二。
- [配方] 丹参僵蚕杏仁柏橘红胆星茯神菊花麦冬
温里剂
- 四物加生姜葱白汤
- [组成] 四物(芍用赤芍)、加干姜、半夏、陈皮、甘草、香附、羌活、防风、泽兰、丹参、川断、...
- [主治] 产后伤寒发热。
- [出处]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 [配方] 丹参半夏干姜泽兰甘草生姜羌活葱白防风陈皮香附
- 九子还阳丹
- [组成] 熟地16两,白芍6两,黄连4两,甘草8两,泽泻6两,杜仲炭8两,川贝4两,苁蓉(炙)6两...
- [功效] 补肾固精,散寒止痛。
- [主治] 身体衰弱,梦遗滑精,偏坠疝气,腰痠腿软。
- [出处]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 [配方] 丹参五味子人参山药杜仲枸杞子檀香泽泻牛膝牡蛎玉竹甘草白芍知母砂仁芡实茯苓菟丝子远志麦冬黄耆黄连龙骨
- 痛经丸
- [组成] 当归75g,白芍50g,川芎37.5g,熟地黄100g,香附(醋制)75g,木香12.5g,青皮12.5g,...
- [功效] 活血散寒,调经止痛。
- [主治] 寒凝血滞,经来腹痛。
- [出处] 《中国药典》一部。
- [配方] 丹参五灵脂山楂延胡索木香母草熟地黄白芍红花肉桂青皮香附
消导化积剂
- 消肿利咽汤
- [组成] 天花粉1两,连翘4钱,金银花4钱,丹参3钱,射干3钱,玄参3钱,乳香2钱,没药2钱,炙山...
- [主治] 咽喉肿痛。
- [出处] 《衷中参西》中册。
- [配方] 丹参天花粉没药玄参荷叶薄荷连翘金银花
- 和中大顺汤
- [组成] 人参2钱,麦冬2钱,丹参3钱,柏仁2钱,丹皮2钱,生地4钱,白芍1钱,赤芍1钱,白潼3钱...
- [主治] 关格。孤阳独发,阻格饮食,甚则作呃。
- [出处] 《医醇剩义》卷二。
- [配方] 丹参人参合欢花柏白芍蒺藜藜麦冬
- 养荣健脾丸
- [组成] 洋参、归身、丹参、酒芍、柏仁、建曲、谷芽、玉竹。
- [主治] 脾胃不足,饮食不思,血虚脾虚,肌肤瘦疲。
- [出处] 《麻症集成》卷四。
- [配方] 丹参柏玉竹谷芽
泻下剂
- 丹参泽兰饮
- [组成] 丹参4钱,香附3钱,延胡2钱,焦艾3钱,泽兰3钱,赤芍2钱,楂炭2钱,炒黑豆4钱。
- [功效] 理气行滞,活血祛瘀。
- [主治] 血瘀兼气滞。产后数日,恶露忽然增多,并有血块,面色黯滞,胸腹胀满加剧,少腹疼痛,压之似有硬块,大便秘结,小便微难,舌质淡苔润,脉象沉弦。
- [出处] 《中医妇科治疗学》。
- [配方] 丹参泽兰香附
- 羌活退翳丸
- [组成] 黑附子(炮)1钱,寒水石1钱,酒防己2钱,知母(酒炒)3钱,牡丹皮3钱,羌活3钱,川芎...
- [主治] 内障,右眼小眦青白翳,大眦微显白翳,脑痛,瞳子散大,上热恶热,大便秘涩,小便如常,遇天气暄热,头痛睛胀。
- [出处] 《兰室秘藏》卷上。
- [配方] 丹参寒水石黄柏柴胡熟地黄牡丹皮生地黄知母羌活芍药防己附子
- 治疫清凉散
- [组成] 秦艽1钱,赤芍1钱,知母1钱,贝母1钱,连翘1钱,荷叶7分,丹参5钱,柴胡1钱5分,人中...
- [主治] 疫邪入里,腹胀满闷,谵语发狂,唇焦口渴。
- [出处] 《医学心悟》卷三。
- [配方] 丹参人中黄柴胡知母荷叶连翘
治风剂
- 风癣汤
- [组成] 生地30g,玄参12g,丹参15g,当归9g,白芍9g,茜草9g,红花9g,黄芩9g,苦参9g,苍耳...
- [功效] 养血和营,消风止痒。
- [主治] 血虚风燥,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证见皮损肥厚浸润,瘙痒剧甚,舌质淡,苔薄布等。
- [出处]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 [配方] 丹参地肤子玄参甘草白芍红花苦参茜草黄芩
- 逐风通痹汤
- [组成] 生箭耆6钱,麻黄3钱,全当归5钱,丹参3钱,乳香3钱,没药3钱,全蝎2钱。
- [主治] 风袭肌肉经络,初则麻木不仁,寝至肢体关节不利。]][[
- [出处] 《衷中参西》下册。
- [配方] 丹参全蝎没药
- 防风天麻丸
- [组成] 防风1两(去芦),天麻1两,升麻1两,白附子1两(炮),定风草1两,细辛1两(去苗),...
- [主治] 疠风癞病。
- [出处] 《准绳·类方》卷五。
- [配方] 丹参人参何首乌升麻天麻威灵仙玄参白附子穿山甲紫参细辛苦参蔓荆子蜈蚣防风附子
治燥剂
- 启膈散
- [组成] 沙参3钱,丹参3钱,茯苓1钱,川贝母(去心)1钱5分,郁金5分,砂仁壳4分,荷叶蒂2个,...
- [功效] 通噎膈、开关,润燥解郁。
- [主治] 噎膈。
- [出处] 《医学心悟》卷三。
- [配方] 丹参川贝母砂仁壳茯苓荷叶蒂郁金
- 清火安胃汤
- [组成] 麦冬1两,石斛3钱,丹参3钱,生地3钱,炒枣仁5钱,竹叶100片。
- [主治] 心包火动,口舌红肿,不能言语,胃中又觉饥渴之甚。
- [出处] 《辨证录》卷六。
- [配方] 丹参石斛竹叶麦冬
- 玄丹麦冬汤
- [组成] 玄参1两,丹参1两,麦冬1两。
- [主治] 相火妄动,口舌红肿,不能言语,胃中义觉饥渴之甚。
- [出处] 《辨证录》卷六。
- [配方] 丹参玄参麦冬
典籍文献记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丹参
- 拼音:Dān Shēn
- 英文名: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
- 别名:红根、大红袍、血参根、血山根、红丹参、紫丹参
-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 注:同属植物尚有以下数种,在不同地区也作丹参入药:
- (1)南丹参Salvia bowleyana Dunn;
- (2)甘肃丹参Salvia przewalskii Maxim.;
- (3)褐毛丹参Salvia przewalskii Maxim. var. mandarinorum (Diels) Stib.;
- (4)云南丹参(滇丹参、石山丹参、红青菜)Salvia yunnanensis C. H. Wright,云南地区以“紫丹参”入药;
- (5)土丹参(地鼠尾)Salvia kiaometiensis Levl., f. pubescens Stib.;
- (6)白花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var. alba C. Y. Wu et H. W. Li,mss.。此外,白背丹参Salvia digitaloides Diels,三对叶丹参S. trijuga Diels 和小丹参S. plectranthoides Girff.某些地区也作丹参入药。
- 性状:本品根茎短粗,顶端有时残留茎基。根数条,长圆柱形,略弯曲,有的分枝并具须状细根,长10~20cm,直径0.3~1cm。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具纵皱纹。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鳞片状剥落。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导管束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栽培品较粗壮,直径0.5~1.5cm。表面红棕色,具纵皱,外皮紧贴不易剥落。质坚实,断面较平整,略呈角质样。
- 鉴别
- (1)取本品粉末5g,加水50ml,煎煮15~2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置水浴上浓缩至黏稠状,放冷后,加乙醇3~5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数滴,点于滤纸条上,干后,置紫外光灯(365nm) 下观察,显亮蓝灰色荧光。将滤纸条悬挂在浓氨溶液瓶中(不接触液面),20分钟后取出,置紫外光灯(365nm) 下观察,显淡亮蓝绿色荧光。
- (2)取〔鉴别〕(1) 项下的滤液0.5ml,加三氯化铁试液1~2滴,显污绿色。
-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ml,置具塞试管中,振摇,放置 1小时,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醋酸乙酯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丹参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丹参酮ⅡA 对照品,加醋酸乙醋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暗红色斑点。
- 炮制:
- 酒丹参:取丹参片,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
- 性味:苦,微寒。
- 归经:归心、肝经。
- 功能主治: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
- 用法用量:9~15g。
-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 贮藏:置干燥处。
中药大辞典
- 丹参
- 拼音:Dān Shēn
- 别名:亦参、木羊乳(《吴普本草》),逐马(陶弘景),山参(《日华子本草》),紫丹参(《现代实用中药》),红根(《中国药植志》),紫党参(《南京民间药草》),山红萝卜(《浙江中药手册》),活血根、靠山红、红参(《江苏植药志》),烧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东北药植志》),大红袍(《河北药材》),蜜罐头、血参根、朵朵花根(《山东中药》),蜂糖罐(《陕西中药志》)。
- 出处:《本经》
-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自11月上旬至第二年3月上旬均可采收,以11月上旬采挖最宜。将根挖出,除去泥土、根须,晒干。
- 原形态:丹参,又名:郄蝉草(《本经》),奔马草(《四声本草》),长鼠尾草。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株密被黄白色柔毛及腺毛。根细长圆柱形,外皮朱红色。茎直立,方形,表面有浅槽。单数羽状复叶,对生,有柄;小叶3~5,罕7片,顶端小叶最大,小叶柄亦最长,侧生小叶具短柄或无柄;小叶片卵形、广披针形,长2~7.5厘米,宽0.8~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斜圆形、阔楔形或近心形,边缘具圆锯齿,上面深绿色,疏被白柔毛,下面灰绿色,密被白色长柔毛,脉上尤密。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0~20厘米;小花轮生,每轮有花3~10朵,小苞片披针形,长约4毫米;花萼带紫色,长钟状,长1~1.3厘米,先端二唇形,上唇阔三角形,先端急尖,下唇三角形,先端二尖齿裂,萼简喉部密被白色长毛;花冠蓝紫色,二唇形,长约2.5厘米,上唇直升略呈镰刀形,下唇较短,圆形,先端3裂,中央裂片较长且大,先端又作2浅裂;发育雄蕊2,花丝柱状,药隔细长横展,丁字着生,花药单室,线形,伸出花冠以外,退化雄蕊2,花药退化成花瓣状;子房上位,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外,柱头2裂,带紫色。小坚果4,椭圆形,黑色,长3毫米。花期5~8月。果期8~9月。
-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阳处。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山西、陕西、甘肃、广西等地。主产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江苏等地。此外,湖北、甘肃、辽宁、陕西、山东、浙江、河南、江西等地亦产。
- 性状:干燥根茎顶部常有茎基残余,根茎上生1至多数细长的榀。根略呈长圆柱形,微弯曲,有时分支,其上生多数细须根,根长约10~25厘米,直径约0.8~1.5厘米,支根长约5~8厘米,直径约2~5毫米,表面棕红色至砖红色,粗糙,具不规则的纵皱或栓皮,多呈鳞片状剥落.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带角质或纤维性,皮部色较深,呈紫黑色或砖红色,木部维管束灰黄色或黄白色,放射状排列。气弱,味甘微苦。以条粗、内紫黑色,有菊花状白点者为佳。
- 化学成分:含丹参酮Ⅰ、ⅡA、ⅡB、异丹参酮Ⅰ、ⅡA、隐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甲基丹参酮、羟基丹参酮等。
-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根茎,洗净,捞出,润透后切片,晾干。炒丹参:取丹参片放入锅内,以文火炒至微有焦斑为度,取出,放凉。
- 《品汇精要》:"去芦,剉碎用。"
- 性味:苦,微温。
- 《本经》;"味苦,微寒,无毒。"
- 《吴普本草》:"岐伯:咸。"
- 李当之《药录》:"大寒。"
- 《本草经疏》:"味苦,平,微温。"
- 归经:入心、肝经。
- 《纲目》:"手少阴、厥阴血分药。"
- 《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足厥阴经。"
- 《本草正》:"心、脾、肝、肾血分之药。"
-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安神宁心,排脓,止痛。治心绞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血崩带下,症瘕,积聚,瘀血腹痛,骨节疼痛,惊悸不眠,恶疮肿毒。
- 《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
- 《吴普本草》:"治心腹痛。"
- 《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
- 陶弘景:"渍酒饮之,疗风痹。"
- 《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呜吼。"
- 《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
- 《滇南本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冲,惊悸不寐。"
- 《纲目》:"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
- 《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镇静止痛。治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子宫出血,吐血,乳腺炎,痈肿。"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 外用:熬膏涂,或煎水熏洗。
- 注意:无瘀血者慎服。
- 《本草经集庄》:"畏咸水。反藜芦。"
- 《本草经疏》:"妊娠无故勿服。"
- 《本草备要》:"忌醋。"
- 《本经逢原》:"大便不买者忌之。"
- 复方
- 治妇人经脉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产前胎不安,产后恶血不下并治之。兼治冷热劳,腰脊痛,骨节颊疼:丹参(去芦)不以多少,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经脉不调食前,冷热劳无时。(《妇人良方》丹参散)
- 治经水不调:紫丹参一斤,切薄片,于烈日中晒脆,为细末,用好酒泛为丸。每服三钱,清晨开水送下。(《集验拔萃良方》调经丸)
- 治经血涩少,产后瘀血腹痛,闭经腹痛:丹参、益母草、香附各三钱。水煎服。
- 治腹中包块:丹参、三棱、莪术各三钱,皂角刺一钱。水煎服。
- 治急、慢性肝炎,两胁作痛:茵陈五钱,郁金、丹参、板蓝根各三钱。水煎服。(③方以下出《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 治妊娠胎堕,下血不止:丹参十二两,细切,以清酒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千金方》)
- 治心腹诸痛,属半虚半实者:丹参一两,白檀香、砂仁各一钱半。水煎服。(《医学金针》丹参饮)
- 治腰髀连脚疼:杜仲八两,丹参五两,独活、当归、芎劳、干地黄各四两。上六味切,以绢袋盛,上清酒二斗债之五宿,服二合,日再。忌芜荑。(张文仲)
- 治神经衰弱:丹参五钱,五味子一两。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 治小儿汗出中风,身体拘急,壮热苦啼:丹参半两,鼠粪三七枚(微炒)。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浆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丹参散)
- 治妇人乳肿痛:丹参、芍药各二两,白芷一两。上三味,以苦酒渍一夜,猪脂六合,微火煎三上下,膏成敷之。(《刘涓子鬼遗方》丹参膏)
- 治阴疼痛或肿胀:丹参一两,槟榔一两,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蘹香子半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丹参散)
- 治寒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自汗出欲死:丹参半两,锉,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热酒调下二钱。(《圣惠方》)
- 治风热,皮肤生瘖癍,苦痒成疥:丹参四两(锉),苦参四两(判),蛇床子三合(生用)。上药以水一斗五升,煎至七升,去滓,乘热洗之。(《圣惠方》丹参汤)
- 治热油火灼,除痛生肌:丹参八两,剉,以水微调,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涂疮上。(《肘后方》)
- 临床应用
- ①治疗迁延性、慢性肝炎
- 取丹参注射液10毫升(相当于生药20克),静脉注射,每天1次;另用肝功能恢复液(用狗肝制成)2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若有出血倾向者加用牛西西(土大黄)或紫珠草注射液2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如属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者可加用胎盘组织液2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均以30天为一疗程。经治迁延性肝炎9例、慢性肝炎11例,结果近期治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15例,显效(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明显好转或肝功能恢复正常,而脾脏明显缩小,但未完全恢复正常)3例,无效2例。症状的改善以恶心为最好,其次为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再次为肝区痛。其中17例肝肿大者,治后全部回缩至正常;4例脾肿大者,治后3例回缩至正常。肝功能恢复,以转氨酶、麝浊两项异常或再加麝絮异常者恢复情况较好;转氨酶、麝浊、脑絮有异常者次之;四项均异常者较差。治程中,凝血时间、凝血酶元时间都未见延长,也未发生出血倾向。其它亦未见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据分析,丹参对迁延性和慢性肝炎能改善肝脏生理机能、促使肝脾回缩和变软的原理,可能是由于丹参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门静脉压力,使肝内血液循环改善,增加肝细胞的营养和氧的供给。又认为丹参能活血祛瘀,对消除肝脏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也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 丹参应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未见明显疗效;或认为在缩肝方面虽有一定效果,但对肝功能的改善不明显,且部分病例的食欲不振、恶心、头晕、肝脾疼痛等症似有加重趋势。另有报道,丹参配合茵陈,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经200例观察,有效率达98.5%。用法:丹参2两,茵陈1两,加水煎两次,两次药液混和加糖半两再浓煎至200毫升,成人60毫升,儿童25毫升,均日服2次。儿童平均服药20天,成人服药33天左右。
- ②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将白花丹参晒干切碎压为细末,用白酒(55度)浸泡15天,配制成5~10%白花丹参酒。每次服20~30毫升,日服3次;如病情较重,疼痛剧烈,而且会饮酒者,每次可服50毫升,每日2~3次,或顿服药酒以醉为度。试治34例,单纯服用药酒者8例,其余26例以药酒为主,在不同时期配合其它中药。结果,临床治愈15例,显著好转9例,进步3例,无效7例。多数病人服后有止痛作用,能改善患肢症状,四肢有发热感觉,或有明显发热感向肢体远端冲动,对游走性浅静脉炎也有效果。大多数病人服后无不良反应,个别有皮肤瘙痒;长期服用可发生胃痛、胃纳减退等,应暂停药观察。对肝炎、溃疡病、高血压病、肾炎等忌用。
- ③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
- 采集丹参根晒干后切片,水煎2次,过滤,滤液合并煎成30~50%煎剂,临用时酌加糖浆。分甲、乙、丙三组共治疗41例,分别按每公斤体重0.3~0.5克、0.6~0.9克、1.O~1.6克给药,分别连服42、30、30日为一治程。对照组8例,每日服酵母片1.5~2克。对照结果表明丹参对肝脾大小及性质的改变有相当效果。27例肝肿大患者,治后12例缩小,15例变软,12例无改变;脾肿大41例,治疗后缩小者20例,变软者22例,无改变者19例。其中以丙组用量大及甲组疗程长者疗效较为显著,一般在治疗lO~15日后见效。但所有病例末见肝脾缩小到正常者。本品似对病期较短,病情较轻者易于见效。如配合合理的饮食与休息,必能提高疗效。丹参的毒性极低,曾将剂量提高至每日45克,连用83天,亦无不良后果。但有1例剂量并不大(每日30克),用至第9天即发生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故认为凡有呕吐、便血、咯血、血尿、紫癜等出血倾向者忌用丹参。
- ④治疗冠心病
- 用丹参提取物制成片剂(每片含提取物0.2克)内服,每次2片,每日3次(每日量相当原生药2两)。以两周至一个月为一疗程。观察323例,服药1~9个月不等。结果心绞痛的总有效率为82.3%,其中显效率为20.3%;疗效以中、轻度较好;服药2个月者疗效比1个月的为高。心电图的总有效率为53.2%,显效率占14.8%;其中慢性冠状动脉缺血病变疗效较优于心肌梗塞病变,二级梯运动试验阳性及可疑阳性病例疗效高于一般心电图缺血病变病例,中、轻度患者疗效优于重度病例。停药后之疗效估价,有待进一步观察。对绝大部分病例无明显副作用,仅对很少数病例的周围血象、胃肠道、肝功能(SGPT)等似有一定影响。
- 另曾以丹参、降香制成复方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各1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0余例,结果症状的有效率在82%以上,心电图的有效率为50%左右。用法: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采用三种注射方法:㈠静脉滴注-注射液4毫升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5%葡萄糖500毫升内静滴。疗程1~2周。㈡肌肉注射-每日1~2次,每次1毫升;疗程2~4周,有的长达4个月。㈢静脉推注-注射液1毫升加入50%葡萄糖20毫升内注射。上述三种方法均有疗效,但各有特点。静脉推注改善心绞痛作用较快,但维持时间短暂;静脉滴注作用比肌肉注射明显,维持时间亦较长,为病房常规应用方法;肌肉注射虽作用较慢,但应用方便是其优点。
- 此外,丹参注射液治疗胃、结肠多发性息肉1例,获得较好效果。由于患者不能行外科手术治疗,乃试用丹参注射液。开始每次给药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静脉推注;治疗数次后无反应,乃改用每次20毫升加50%葡萄糖液40毫升静脉推注。均每日1次,第一疗程35次。治程中病人精神、食欲逐渐好转,脓血便减轻,体力亦渐增强,心脏杂音明显好转,浮肿消退。休药1月,行第二疗程,注射18次后行X线造影复查,胃部息肉大部消失。
- ①治疗迁延性、慢性肝炎
- 备注:此外,尚有下列几种植物的根,有些地区亦作丹参使用:
- 甘肃丹参,根呈圆锥形。叶多基生或生于茎的下部,十片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心形或戟形。使用于甘肃,宁夏、青海、云南、西藏。
- 褐毛丹参,叶背面密生褐色柔毛。使用于甘肃、宁夏、青海、云南。
- 滇丹参,根肉质,肥厚,纺锤形,数个簇生。叶根生,单叶或羽状复叶,单叶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基部微心形,两面多皱纹及微柔毛,边缘有圆齿;羽状复叶有小叶3~5。轮伞花序有花4~6,于茎顶排成疏生的总状花序;花冠青紫色。使用于云南地区。
中华本草
- 丹参
- 拼音:Dān Shēn
- 英文名:Danshen Root, Root of Dan-shen
- 别名:郄蝉草,赤参;木羊乳、逐马、奔马草、山参、紫丹参、红根、山红萝卜、活血根、靠山红、红参、精选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大红袍、蜜罐头、血参根、朵朵花根、蜂糖罐、红丹参
-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 《纲目》:丹参,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
- 《山东中草药手册》:本省有一种白花丹参,形态与丹参极相似,仅花为白色。白花丹参的根,可治痛经、月经不调、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丹参和甘西鼠尾草的根。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lauia miltiorrhiza Bunge2.Saliua przewalskii Maxim.
- 采收和储藏:春栽春播于当年采收;秋栽秋播于第2年10-11月地上部枯萎或翌年春季萌发前将全株挖出,除去残茎叶,摊晒,使极软化,抖去泥砂(忌用水洗),运回晒至5-6成干。把根扞拔,再晒8-9成干,又扞一次,把须根全部扞断晒干。
- 原形态
-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密被淡黄色柔毛及腺毛。茎四棱形,具槽,上部分枝。叶对生,奇数羽状香叶;叶柄长1-7cm;小叶通常5,稀3或7片,顶端小叶最大,侧生小叶较小,小叶片卵圆形至宽宽卵圆形,长2-7cm,宽0.8-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斜圆形或宽楔形,边具圆锯齿,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轮伞花序组成顶生或腑生的总状花序,每轮有花3-10朵,下部者疏离,上部者密集;苞片披针形,上面无毛,下面略被毛;花萼近钟状,紫色;花冠二唇形,蓝紫色,长2-2.7cm,上唇直立,呈镰刀状,先端微裂,下唇较上唇短,先端3裂,中央裂片较两侧裂片长且大;发育雄蕊2,着生于下唇的中部,伸出花冠外,退化雄蕊2,线形,着生于上唇喉部的两侧,花药退化成花瓣状;花盘前方稍膨大;子房上位,4深裂,花柱细长,柱头2裂,裂片不等。小坚果长圆形,熟时棕色或黑色,长约3.2cm,径1.5mm,包于宿萼中。花期5-9月,果期8-10月。
- 多年生草本,高达60cm。根粗壮,直伸,圆住菜,据曲或成辫状,外皮红褐色,长15-40cm。茎直立,自基部分枝,密被短柔毛。单叶,基生或茎出,均具长柄;茎生叶对生,叶片三角状或椭圆状越形,先端锐尖,基部心形或截形,边缘具三角状或半圆状牙齿,上面绿色,被微硬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轮伞花序2-4花组成总状花序;苞片卵圆形或椭圆形;花萼钟形,外面密被长腺毛,二唇形;花冠二唇形,紫红色,外被疏柔毛,内面离基部3-5mm有斜向疏柔毛毛环;能育雄蕊2,生于冠筒喉部的前方,花丝扁平,比药隔长,退化雄蕊2,生于冠喉产中的后方;子房溶4裂,花柱略伸出花冠外,先端不等2浅裂。小坚果4,倒卵圆形,雄褐色。花期5-8月。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1300m的山坡、林下草地或沟边。
- 生于海拔2100-4050m的林缘、路旁、沟边灌丛中。
-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 分布于甘肃南部、四川醅、云南西北部、西藏。
- 栽培
- 生物学特性 喜温和湿润气候,耐寒,适应性强。以地势向阳,土层深厚,中等肥力,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 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根或扦插繁殖。种子繁殖:采收6月以后成熟的种子,陈种子不宜采用。可随采随播或秋季9月播种,北方多为春播,在3-4月条播或或点播,行株距(25-40)cm×(20-30)cm,每1hm2播种量约7.5kg。分根繁殖:南方各地多在2-3月,随挖随栽(华北在3-4月),种根应选中上段萌芽力强的部分,直径0.7-1cm,健壮、无病虫、皮红的一年生根为好,不能用老根、细根作种,选好的根条掰成约5cm节段,按行株距各25-30cm开穴,深5-7cm,每穴放入根条1-2段,边掰边栽,覆土约3cm。每1hm2用种根375-600kg。
- 田间管理 生长期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返青工出苗后,苗高6cm时进行,第2次在6月,第3次在7-8月,封垄后不再进行。追肥结合中耕除草进行2-3次,第1次以氮肥为主,以后配施磷钾肥。遇干旱天气要灌水,雨季及时排水,以免烂根。
-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叶斑病,要及清除基部病叶,注意排水,冬季处理残株。菌核病,可实行水旱轮作,疏沟排水,及时拔除病株,并用50%氯硝胺0.5kg加石灰10kg,撒在病株茎基及土面,防止蔓延。或用50%速克灵1000倍液浇灌。根腐病,可实行轮作,选用健壮无病种苗,发病初期用50%托布津800-1000倍液浇灌。还有根结线虫害等为害。虫害有粉纹夜蛾,可在幼龄期喷90%敌百虫800倍液防治。棉铃虫可在蕾期喷50%锌硫磷乳油1500倍防治。
- 性状
- 性状鉴别
- (1)丹参 根茎粗大,顶端有时残卵红紫色或灰褐色茎基。根1至数条,砖红色或红棕色,长圆柱形,直或弯曲,有时有分枝和根须,长10-20cm,直径0.2-1cm,表面具纵皱纹及须根痕;老根栓皮灰褐色或棕褐色,常呈鳞片状脱落,露出红棕构新栓皮,有时皮部裂开,显出白色的木部。质坚硬,易折断,断面不平坦,角质样或纤维性。形成层环明显,木部黄白色,导管放射状排列。气微香,味淡,微苦涩。
- (2)甘西鼠尾草 根头部粗短或丛生2至数个直立的细长茎基,根茎直径0.5-1cm,长1-4cm,并有灰褐色残留茎基及鳞叶,被灰白色绒毛。主根明显,红褐色,圆锥形,一般不分枝,偶见下部呈分叉或分枝,直径0.3-5cm,长15-40cm,直或弯曲,根须稀少;较粗的根多由一至数股扭曲成索状,具众多纵沟纹,灰褐色老栓皮常鳞片状或条状脱落,露出红褐色新栓皮,枯朽泡松。质硬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露出多个黄白色点状导管群,维管束群外为枯朽木栓组织;细根质较坚硬,木栓层红棕色,皮部灰白色或棕褐色,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灰褐色。
- 显微鉴定 根横切面
- (1)丹参 木栓层3-7列,木栓细胞长方形,切向延长,壁非木化或微木化;外侧有时可见落皮层。皮层窄,纤维单个散在或2-6个成群,直径7-32μm,壁厚4-13μm,孔沟放射状,层纹细密。韧皮部较窄,由筛管群和薄壁细胞组成,形成层明显成环。木质部宽广,4-12束呈放射状排列,有些相邻的束在内侧合并,导管类圆形或多角形,有的略径向延长,直径15-65μm,单个散在或2-12个成群,径向排列或切向排列;木纤维发达,多成群分布于大导管周围;有的木质部束内1-2群木化薄壁细胞;中心可见四原型初生木质部;木射线宽广,射线细胞多木化增厚。
- (2)甘西鼠尾草 木栓细胞3-5列,细胞长方形,外有落皮层。皮层较宽,薄壁细朐较小,类圆形或长方形。韧皮部较窄,细胞少,排列紧密。形成层较明显,呈弯曲环状。木质部6-8束事放射状排列;导管多角形,直径5-90μm,单位个散在或2-7个成群,切向排列或微向排列;木纤维位于木质部内侧,成群分布于导管周围。
- 粗根中可见多个木栓组织环将中柱分割为数束。
- 性状鉴别
- 化学成分(略)
- 毒性
- 丹参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43g/kg,48小时l次腹腔注射内未见动物死亡,而64g/kg组10只动物死亡2只。丹参水提醇溶部分,小鼠1次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80.5±3.1g生药/kg,丹参或复方丹参注射液,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36.7±3.8g/kg和61.5g±5.3g/1g。(以生药含量计);家兔每日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2.4g/kg或复方丹参注射液3g/kg,连续14日,未见中毒性反应,动物血象、肝肾功能和体重等均无异常改变,实质性脏器除明显充血外,未见特殊变化。另外,小鼠每日灌胃2%丹参酮混悬溶液0.5ml,连续14日,大鼠每日灌胃2.5ml,连续10日,亦未见毒性。
- 小白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丹参注射液36.7±3.8g/kg,复方丹参注射液61.5±5.26g/kg。麻醉动物静脉注射此二剂达临床应用量40-80倍亦无毒性反应;每天给家兔静脉注射临床用量的20-30倍连续14天,也未观察到毒性反应,而且对于血象,肝、肾功能,体重亦无不良影响,实质性脏器除明显充血外,来见特殊变化。
- 鉴别
-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粉末2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氯仿回流提取至无色,回收氯仿,加氯信1ml,溶解作为样品溶液。另取丹参酮ⅡB与隐丹参酮的氯仿液作对照品溶液。在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分别点上述两种溶液,以苯-甲醇(9:1)展开20cm,取出晾干。样品溶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 炮制:
- 拣净杂质,除去根茎,洗净,捞出,润透后切片,晾干。炒丹参:取丹参片放入锅内,以文火炒至微有焦斑为度,取出,放凉。《品汇精要》:去芦,锉碎用。
- 性味:味苦;性微寒
- 归经:归心;心包;肝经
-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养血安神;凉血消痈。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心腹疼痛;症瘕积聚;热痹肿痛;跌打损伤;热入营血;烦躁不安;心烦失眠;痈疮肿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5-15g,大剂量可用至30g。
- 注意:无瘀血者慎服。《本草经疏》:妊娠无故勿服。
- 复方
- 丹参饮《时方歌括》:治血瘀气滞;清营汤《温病条辩》:清营透热;桃仁红花煎《素庵医案》: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消乳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乳痈肿痛;丹参汤《圣惠方》:祛风杀虫
- 各家论述
- 陶弘景:丹参,时人服多眼赤,故应性热,今云微寒,恐为谬矣。
- 《纲目》:丹参,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滞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穷、芍药故也。
- 《本草经疏》:丹参,《本经》味苦微寒;陶云性热无毒,观其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则似菲寒药;止烦满,益气,及《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又决非热药;当是味苦平微温。入手、足少阴,足厥阴经。心虚则邪气客之,为烦满结气,久则成痼疾;肝虚则热甚风生,肝家气血凝滞,则为症瘕,寒热积聚;肾虚而寒湿邪客之,则腰脊强,脚痹;入三经而除所苦,则上来诸证自除。苦能泄,温能散,故又主肠鸣幽幽如走水。久服利人益气,养血之验也。北方产者胜。
- 《本草汇言》: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主男妇吐衄、淋溺、崩血之证,或冲任不和而胎动欠安,或产后失调而血室乖戾,或瘀血壅滞而百节攻疼,或经闭不通而小腹作痛,或肝脾郁结而寒热无时,或症瘕积聚而胀闷痞塞,或疝气攻冲而止作无常,或脚膝痹痿而痛重难履,或心腹留气而肠鸣幽幽,或血脉外障而两目痛赤,故《明理论》以丹参一物,而有四物之功。补血生血,功过归、地,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瘀生新,性倍芎劳,妇人诸病,不论胎前产后,皆可常用。
- 《本经逢原》:丹参《本经》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等疾,皆瘀血内滞而化为水之候。止烦满益气者,瘀积去而烦满愈,正气复也。
- 《本草求真》:丹参,书载能入心包络破瘀一语,已尽丹参功效矣。然有论其可以生新安胎,调经除烦,养神定志,及一切风痹、崩带、症瘕、目赤、疝痛、疮疥肿痛等症,总皆由其瘀去,以见病无不除,非真能以生新安胎,养神定志也。
- 《重庆堂随笔》:丹参,降而行血,血热而滞者宜之,故为调经产后要药。设经早或无血经停,及血少不能养胎而胎不安,与产后血已畅行者,皆不可惑于功兼四物之说,并以其有参之名而滥用之。即使功同四物,则四物汤原治血分受病之药,并非补血之方,石顽先生已辨之矣。至补心之说,亦非如枸杞、龙眼,真能补心之虚者,以心藏神而主血,心火太动则神不安,丹参清血中之火,故能安神定志;神志安,则心得其益矣。凡温热之邪,传入营分者则用之,亦此义也。若邪在气分而误用,则反引邪入营,不可不慎。
- 《本草正义》:丹参,《本经》谓之微寒,陶弘景已疑其误,缪仲醇亦疑之,至张石顽乃改作微温。
- 《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
- 《吴普本草》:治心腹痛。
- 《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邢留热,久服利人。
- 陶弘景:渍酒饮之,疗风痹。
- 《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鸣吼。
- 《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
- 《滇南本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忡,惊悸不寐。
- 《纲目》: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
- 《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镇静止痛。治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子宫出血,吐血,乳腺炎,痈肿。
带丹参字词语
带丹参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