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形科意思解释
- 科学分类
界:植物界 Plantae
- 门: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唇形科(汉语拼音:chunxinɡ ke;英语:Labiatae; mint family),双子叶植物菊亚纲的一科。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株含芳香油,具有柄或无柄的腺体,或各种单毛、具节毛或星状毛。茎直立或匍匐状,常四棱形。枝条对生,稀轮生。叶通常为单叶,全缘或具各种齿、浅裂或深裂,稀为复叶,大多对生,稀轮生或部分互生。花序聚伞,3至多花,通常在节上形成轮伞花序(或假轮)、单歧聚伞花序或每节双花,并由上述花序组成顶生或腋生的总状、穗状或圆锥状复合花序,稀为头状或偏向一侧开放(如黄芩属Scutellaria和香薷属Elsholtzia的一些种类)。苞叶常在茎上向上逐渐过渡成苞片,与叶同色或异色,稀苞片或小苞片成针刺状、叶状或特殊形状。花通常两性,两侧对称,稀近辐射对称;花萼钟状、管状或杯状,稀壶状、球形或两片盾形,萼齿通常5,稀3、2或10(其中5长5短),齿间稀具胼胝体(青兰属Dracocephalum),具5、10、15脉,稀8、11、13~19脉,外面通常被毛或腺体,内面有或无毛环(又称果盖);花冠管状多为二唇形,着色;裂片5,稀4;雄蕊通常4,2强,稀2枚,通常前对长、后对较短,着生于花冠管上,花丝丝状,有或无毛,花药2室、纵裂,花盘下位,通常肉质;雌蕊由2心皮形成,子房上位,花柱通常着生于子房基部,柱头2裂,稀不裂。果为4枚小坚果或核果状;种子于果内单生,直立,稀横生而皱曲,胚乳无或极不发育,胚具微肉质子叶。花粉常具3~4或6沟,扁球形至长球形。外层与内层厚度同或较厚,常具网。沟具有颗粒状膜。具3沟的花粉粒传粉是在二核时期,具6沟的花粉粒传粉在三核时期。世界性分布,约有220属6,000余种,有近1/2种产于地中海及近东中亚。中国有99属800余种,遍布南北各地。
生态分布
本科植物大部分为陆生,陆生中多为草本或灌木,少数为藤本或小乔木,生活环境自热带雨林(锥花属)至荒漠(兔唇花属、脓疮草属等),有不少种类适应于高山或高山风化流石滩环境(绵参属、菱叶元宝草属),也有一些种类为杂草(鼬瓣花属、绣球防风草)。潮湿地区如沼泽地上也有一些种类(薄荷属、地笋属等)。花的结构与昆虫传粉的方式相适应,分为两种类型:
①较少见的类型。花的前部较为突出,雄蕊及花柱卧于下唇之上,蜜汁在上面分泌;昆虫在探入花中时其腹部及腿粘满花粉。
②较普遍的类型。雄蕊及柱头为向下弓曲的上唇所保护,蜜腺生于花盘的下边。下唇为昆虫提供了休息的场所,当昆虫探入花中时,在它的背上收集花粉。
不同的种属在细微构造上显示很大的异化。例如鼠尾草属有著名的杠杆式特征,每个花药不孕的半边,在短臂的末端形成一个瘤状体,当它被昆虫的口吻触及时,将处于长臂之端的含花粉的半边带下到昆虫的背上来。在两种类型中,均出现有较长的管部及鲜艳颜色的花,吸引蝶类及蛾类,例如有鲜红色花的美国薄荷属、丹参属及水苏属等。此外还有较短的管部而由蜜蜂传粉的花,某些南美的丹参由蜂鸟传粉。也有闭花受精、自花受精现象。
分类进化
唇形科与马鞭草科有最密切的亲缘关系,该科中的筋骨草亚科和Prostantheroideae亚科正如马鞭草科一样,花柱是近于顶生而不是基生的,因此该科中的马鞭草状植物可认为是最原始类型。另一方面,该科与紫草科也有不少联系,但与后者的上位珠孔、朝外的珠背、上位胚根并不同;与玄参科及爵床科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只是在一些次要特征上(如方形的茎)。
经济意义
本科植物以富含多种芳香油而著称,其中有不少芳香油成分可供药用,如薄荷、留兰香、百里香、薰衣草、罗勒、迷迭香、香青兰等。作为药用植物的有黄芩、荆芥、藿香、丹参、薄荷、紫苏、香薷、石荠苧、夏枯草、筋骨草、耳挖草、活血丹、牛至、广藿香、益母草等。白苏则为有名的油料作物。甘露子和地笋的地下肥大根茎可供食用。由于花、叶形状特殊、色彩鲜艳常供观赏的有一串红、五彩苏、美国薄荷等若干种类。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门: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带唇形科字词语
带唇形科字成语